滇东渔户组前三叶虫动物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docxVIP

滇东渔户组前三叶虫动物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滇东渔户组前三叶虫动物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这是苏联的中里自治区(约11亿年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海拔高度化石(图2)。 我国南方广泛存在震旦系南沱期冰碛岩,约与世界其它各洲的同期(拉普兰冰期)沉积大致相当。其上的陡山沱组-灯影组-高家山组海相沉积广泛,厚度数百米至1000余米,与上覆寒武纪地层形影相随,每多连续。这个地区的早寒武世前三叶虫动物群 本文试图综述近年来我国对前三叶虫动物群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报道笔者最近用化学处理法 一、 各典型剖面的化石概述 1. 湖南内关键种职业虫 据有关资料,此区升天坪磷矿区在留茶坡组上部十余米黑色薄层燧石夹页岩层中产出丰富的皱节虫科(Sabelliditidae) 1965年冬笔者等在观察沅陵麻溪铺东狗子潭剖面时,也在与上述相当层位的燧石和炭质页岩内找到大量Protospongia sp.。另据林焕令等(1966)的资料,在湘西—黔东一带,所找到的三叶虫最老的算是湖南头虫——Hunnanocephalus sp.,出现于渣拉沟组的中、上部。其下相当厚的页岩内只见大量的Protospongia sp.,因此暂看作是前三叶虫动物群的。 2. 竹寺组的螺类 滇东渔户村组(厚123—464米)上部发现多层丰富的软舌螺类、腹足动物、Protospongia sp.和少量腕足动物等化石 渔户村组之上即为筇竹寺组,一般先见到海绵骨针,古介形类、腕足类和软舌螺类,到上部才见多种三叶虫。在西南地区的许多下寒武统剖面有类似现象。这时软舌螺类出现了形态分化,与渔户村组的不同,据钱逸研究有:小鞘螺(Coleolus)、偶线带螺(Ambrolinevitus)和线带螺(Linevitus)各一种。 由此可见,渔户村组动物群是前三叶虫的(托莫特阶)兼有峡东和峨嵋的动物群分子,其详细成分有待进一步查清。 3. 原灯影组的软舌螺及腹足动物 这是李四光(1924)建立中国南方震旦系-寒武系地层划分单位的地层型地区。 刘鸿允等1960年采集了一部分水井沱组的软舌螺标本(编号 自1960年起许多地质单位对峡东震旦系剖面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和认识。在距原灯影组顶面下约4米处的白云岩中发现了大量中等大小的Circothecidae科的软舌螺和腹足动物化石(Helcionellidae),后在距14米左右处发现同样丰富的软舌螺类 最近在黄陵背斜东翼灯影峡的白沙沱,在原灯影组中段之顶部灰色细晶白云岩内发现大量堆积成层的虫管化石,均已硅化,可能属环节动物龙介类,上距灯影组顶在300米以上。这可能与西南非洲纳马群中发现的带壳化石Cloudinasp.有些类似(Germs,1972),只是壳壁结构未查清。 1973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六室在陡山沱组底部的泥灰岩的燧石结核薄片内发现了骨针化石(硅质)(图版Ⅲ,图1)。 根据目前的认识水平,从生物地层学的角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部分同志曾建议在原灯影组顶部划出黄鳝洞组,看来是适宜的。 国际上要作为前寒武系/寒武系的界线地层型,要求剖面必须是单海相的,其间没有缺失。此区剖面基本具备这一条件。但急需进一步搞清楚各个化石层位的动物群内容以及必要的放射性地质年龄测定。 4. 上下组合结构的对比 此区的前三叶虫动物群的化石层位有4个 磷矿层位的软舌螺类种类繁多(图版Ⅰ,图9—14)。虽大多为圆管螺科(Circothecidae),除细小光壳(Circotheca多种)的外,大多数纹饰复杂。有三条纵沟的阿纳巴管科Anabaritidae(钱逸鉴定有4种Trisulcatheca),标本较多。还有横切面扁圆形、壳面有波形纵纹的特殊软舌螺,这在其它剖面未曾见到。另外发现了大量Coleollidae科的化石,呈棱管状,纵向有扭曲,横切面三边形、不等四边形等,壳面内曲、平或折曲,光滑无饰(图版Ⅰ,图1—8)。还有一些黑色发亮的直径1毫米左右的小球体(Paramobergella Ninggiangensis gen.et sp.nov.)(图版Ⅲ,图3,4,5)。另见有十分奇特的分成两叶的四棱多管集合体,形如香蕉(与某些Coleollidae分子有亲缘关系);以及三棱四管集合体,其外侧面均有一列小突起(图版Ⅲ,图6);以及似牙形刺的化石。 紧靠上的黑色泥质灰岩内,据陕西省地质局四队的报道,还产出介壳Palaeocapulus cf.lodiensis以及腹足类太阳女神螺Helcionellidae科的化石。紧接着在黑色炭质页岩内,我们在1967年找到海绵骨针Protospongia sp.(图版Ⅱ,图16)。 在更上面的灰质团块层(原定为Hyolithes sp.),主要为巨大的管状体软舌螺类组成,可能属Allathecidae科,个大壳厚的Circotheciidae科的分子,也有少数Hyoli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夏**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