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治理完整版.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淮河简介 淮河,中国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大河。洪泽湖以下为淮河下游,水分三路下洩。主流通过三河闸,出三河,经宝应湖、高邮湖在三江营入长江,是为入江水道,至此全长约1,000公里,流域面积187,000平方公里;另一路在洪泽湖东岸出高良涧闸,经苏北灌溉总渠在扁担港入黄海。第三路在洪泽湖东北岸出二河闸,经淮沭河。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是水利部直属淮河流域水行政主管部门。淮河水利委员会为副部级建制。 淮河污染 淮河沿岸有多座大城市和大量工业部门,因此污水,废气排放极为严重。其中,沿岸的许多村庄经常会出现许多严重的疾病,比重还相当的大。这就是因为污染后没有及时处理的后果。不仅如此,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到位,保护环境的观念未能深入人心,给目前的环境问题带来巨大压力。 淮河水污染回顾 淮河流域水污染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度加快,流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历史资料显示,1975年淮河发生首次污染,1982年发生第二次污染。进入20世纪90年代,污染事件频繁发生。1992、1994、1995年沙颍河、淮河连续发生大面积水污染事故,对沿淮广大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城镇供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其中,影响较大的一次污染事件发生在1994年7月,当时沿淮各自来水厂被迫停水达54天,150万人没水喝,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2004年7月16日至20日,淮河支流沙颍河、洪河、涡河上游局部地区普降暴雨,上游5.4亿t高浓度污水顺流而下,形成长130~140公里的污水团。这次污染事件大大突破1994年7月污水团总长90公里的“历史纪录”。 当前淮河水域水质 2000年以后入河排污量逐年增加(见表1)。通过对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多年污染物入河排放量分析比较,1993至2000年入河污染物排放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00年以后出现反弹。2003年污染物入河排放量与2000年相比,污水入河排放量增加了8.7亿t,增长率为25%;化学需氧量(COD)入河排放量增加了28万t,增长率为30%。2000年以后,流域水污染明显加重,31条主要跨省河流的省界断面水质达标率逐年下降,2000-2003年达标率分别为29.1%、25.8%、24.6%和38.4%。 2005年1-6月淮河流域46个省界断面实际共监测270次,综合评价好于Ⅲ类水占总测次的17%,Ⅳ类水占18.6%,Ⅴ类水占6.6%,超Ⅴ类水占57.8%。对照《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确定的水质目标,2005年1-6月水质达标率约为45.2%。与2004年同期相比,变化不大,第一季度水质比去年同期差,汛前4-6月略好于去年同期(见表2) 淮河流域水污染原因分析 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由来已久,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原因: 1、水资源短缺 2、地方利益驱动 3、治污工程措施不力 4、产业结构不合理 5、面源污染较严重 6、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1、水资源短缺。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99亿m3,并不算少,但流域人口密度大,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5。加上淮河处于过渡带气候特点的影响,流域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内汛期6~9月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另据统计资料分析,1980~2000年地表水平均开发利用率约为51%,虽有部分开发潜力,但主要是对雨洪水的开发,难度较大。水资源已经成为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随着城镇化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水矛盾加剧了水污染,使河流降低甚至丧失了生态功能,出现了目前淮河生态基流不足,水体自净能力减弱。尤其是汛前腾库时,积蓄在闸坝上的污水集中下泄,极易引发水污染事件。 2、地方利益驱动。 由于沿淮经济技术水平和产业层次都相对比较低,地方政府在全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过分强调经济增长速度,片面追求GDP增长,没有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同时,在现有体制下,各级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主要以经济指标考核为主,没有将环保放在应有的位置。因此,造成地方政府注重短期经济效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利益,甚至包庇纵容违法排污行为,这是造成淮河流域污染不能有效控制的根本原因。 3、治污工程措施不力 目前淮河流域内生活排放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占排放总量的3/4左右,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却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缓慢。淮河治污“九五”计划要求投入166亿元,实际投入约110亿元。“十五”计划要求投入256亿元,目前仅完成83亿元。资金不足,直接影响治污设施建设,全流域规划“十五”建设的161个污水处理项目,尚有78个项目未动工。二是城市污水收集

文档评论(0)

有志者事竟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14163151000053
认证主体李**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