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洲水道丙寅洲护岸结构型式研究-《中国水运》(2014年2期).docx

  • 0
  • 0
  • 约1.07千字
  • 约 5页
  • 2023-06-13 发布于四川
  • 正版发售

大马洲水道丙寅洲护岸结构型式研究-《中国水运》(2014年2期).docx

  1. 1、本文档共5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大马洲水道丙寅洲护岸结构型式研究 作者:高辰龙 来源:《中国水运》2014年第02期 摘 要:本文结合大马洲河段河床演变特点、工程地形地质条件、已有护岸结构形式的研究,通过试验研究,提出了既能实现高滩守护,同时又能适当调整水流的护岸型式,可应用于工程实际。 关键词:大马洲水道 丙寅洲高滩守护工程 护岸结构 工程概况 大马洲水道位于长江中游的下荆江河段,为单一弯曲型河道,太和岭及天字一号为两个弯道弯顶点位置,两弯道之间衔接段为顺直段,长度约为6km。受上游窑监河段复杂的出口水流条件影响,该河段洲滩变化较大,岸线弯曲、不稳定。右岸丙寅洲上起监利右汊出口顺尖村,经天字一号至徐家档;左岸有太和岭矶头突入江心,太和岭至窑湾再至集成一带为大马洲边滩,窑湾至集成之间有一条长江故道(1969年上车湾人工截弯取直后改走新河,即下游砖桥水道);丙寅洲与大马洲两边滩演变剧烈,对航道条件影响明显。 三峡蓄水前大马洲水道表现出典型的顺直河型交错边滩平行移动的变化特点,河道内主流的走向及过渡形式随着滩体的移动发生明显的调整。1989年~2003年三峡蓄水前,长江上游来沙减小,大马洲水道入口主流总体稳定、平顺。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大马洲水道有冲有淤,冲淤总量基本平衡。冲刷的部位主要为:太和岭矶头内深槽和左岸坡、太和岭矶头—右岸丙寅洲中部边滩—左岸沙家边一带、丙寅洲下边滩已护岸线内侧、大马洲下边滩;淤积的部位主要为:丙寅洲上边滩,庙岭至横岭一带边滩、左岸沙家边向右岸黄家潭过渡带。从冲淤沿程分布来看,冲淤明显的表现出中洪水主流流路上滩体大幅冲刷,主流带以外的滩体相对较为稳定甚至略有淤积的变化特点,其冲淤分布图见图1。 大马洲水道的演变与上游窑监河段的河势变化关系密切,窑监河段乌龟洲右缘在蓄水以后开始逐年崩退,但由于种种原因,2009年底实施的窑监河段航道整治一期工程仅对乌龟洲右缘上段进行了守护,下段仍逐年崩退。这使得窑监河段出口,也即大马洲水道进口左岸的太和岭矶头逐渐凸出于江中,将主流挑向对岸丙寅洲高滩的作用不断增强,丙寅洲高滩随之大幅崩退,继而引起了主流深泓的大幅摆动,原本较为优良的滩槽形态迅速恶化,浅滩形态交错发展,航道条件较蓄水初期明显变差。 目前乌龟洲右缘虽已进行了全线守护,但大马洲水道的不利局面已然形成,因此,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拟对丙寅洲一带3269m的高滩岸线及大马洲一带2850m一带高滩岸线进行守护,同时对大马洲一带1813m已护岸线进行加固(图2)。 从工程平面布···试读结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