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间认知视角看“under”和“下”的语义对比语义对比-《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年1期).docx

  • 0
  • 0
  • 约2.71千字
  • 约 21页
  • 2023-06-12 发布于北京
  • 正版发售

从空间认知视角看“under”和“下”的语义对比语义对比-《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年1期).docx

  1. 1、本文档共21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从空间认知视角看“under”和“下”的语义对比语义对比 作者:陈梦蝶 余方敏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年第01期 摘 要:本文基于词汇化理论,立足详尽语料分析,从对比语言学角度考察了空间认知视角下“under”和“下”的英汉语义对比。研究发现:第一,从认知角度看,“under”和“下”的英汉方所的原型意义基本相同,即“在下方”;第二,基于对空间识解和语义要素的理解,可以认识到“under”和“下”在不同场景中有多种语义对应关系;第三,两种语言的介词和方位词的语义的不对应关系主要依赖于空间背景的不同。 关键词:空间认知 介词“under” 方位词“下” 语义对比 空间方所 一、引言 人类在生理、心理特征及赖以生存的客观外在环境方面的共性与个性决定了各语言在空间认知上存在着异同。基于理论分析,对这些异同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得出各种不同的结论。从对比语言学角度分析,“under”和“下”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原型意义,而在空间概念上的意义延伸略有不同。因此,研究语言符号的空间语义可以揭示语言与认知及客观空间结构与认识心理概念之间的动态关系(文旭、匡芳涛,2004)。综观古今空间语义研究,其显著特征是:普遍意义上的研究较多,譬如对介词“under”的空间映射图的研究,对方位词“上”和“下”的对比研究等。深入系统地研究英汉空间词对比的较少,而介词“under”和方位词“下”的语义对比研究更少。因此,加强这两者的空间语义对比研究十分必要。 有关文献显示,以往英语介词和汉语方位词的研究对象集中在“in”“on”“上”,但是有关“under”和“下”的对比研究非常少。通过主题词“英语介词和汉语方位词对比”检索CNKI发现,1982~2013年间(截至2013年3月25日)共有131篇相关研究论文,其中专门研究“under”和“下”的仅2篇,并且都是和“on”和“上”这组词一起研究的。这两篇论文内容浅显,并没有深入探讨。鉴于上述现状,笔者拟在对比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立足权威语料分析,从空间认知角度,聚焦探讨“under”和“下”的英汉语义异同,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对同一空间场景的识解异同,并试图加以认知功能阐释。 二、基于语料从认知角度看空间识解和语义要素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认知来自于人们自身的体验和日常生活的经验。认知语义学认为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是“意义”和“理性”,它们来自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是与外部识解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说“语义”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脑概念化过程的产物,人类通过自己的感官认知周围的客观世界,形成基本的“意象图式”,然后用这些基本的“意象图式”来组织较为抽象的思维,形成语义概念。 通过对空间识解和语义要素的理解,以此作为对比语义研究的理论基础,从而对本文所要阐明的“under”与“下”的空间语义有一个更好的认知与对比。 在人类的空间识解中,空间概念被视为基本的概念结构(Lakoff,1987)。Levinson(1997)认为,空间认知存在绝对坐标体系、相对坐标体系和内在坐标体系三个视角。其中,“自我中心”是空间识解的一个基点。人们在空间认知过程中,首先寻找参照点,确定物体方位,然后识解客观世界的各种方向,诸如:上下、前后、周边、里外等。自我所处的位置加上一定距离的参照点构成了空间认知的原始模式,而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最终转化为观点。Talmy (1975,1983,2000)和Levinson(1996,2003)等学者根据心理学的“格式塔”概念提出:空间场景中目标物为“图形”(Figure),参照物为“背景”(Ground)。人们往往以“背景”为参照点来确定目标物的位置或方向。例如: (1)He(F) is under the bridge(G). 例(1)中,“he”是“图形”(F),“the bridge”是“背景”(G)。背景“the bridge”用来标识图形“he”的空间位置。人们对物体的几何特征的表达往往有所取舍,其特点是物体的某一部分及其特征被保留和突出,而另一些部分及其特征被淡化甚至舍弃。在空间场景识解中,人们保留和凸显的往往是参照物的一些具体的几何特征,而图形(目标物)的几何特征则被忽略,或者被抽象为几何中的点(武和平、魏行,2007)。 在对空间识解的基础上产生了认知语言学家用来分析介词的工具,即“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是我们在与日常生活的互相作用中产生的简明、基本的认知结构,它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Lakoff)。人的经验和知识就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由此,在对英语介词和汉语方位词的研究上,将根据Ungerer提出的“射体”(trajector)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