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荆公、温公不好声色、不爱官职、不殖货利”。 “立身行道,辅世养民”,同气相求、私交甚厚; “所操之术多异”,和而不同。 导 入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重要文言知识。2.把握回信的结构脉络,认识书信中的论辩结构,学习驳论文写作手法。3. 欣赏其简洁严谨,理足气盛,寓刚于柔的论辩艺术。4.体会王安石作为改革家的人格魅力。答司马谏议书答:答复解 题司马谏议:司马光曾担任右谏议大夫书:书信必须变法,理财,整军,是时候正一正风气啦!你变法,让官难当,没事找事,扣老百姓的钱呀!我不同意。司马光王安石了解文体知识—书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 了解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为文要“补于世”。诗文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他的散文雄健刚劲(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的王安石,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状态,开始推行新法。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在第二年(1070年)二月二十七日,司马光推心置腹地给王安石写了长达4046字的信——《与王介甫书》。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两方面指出变法的失误之处。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故略上报”,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的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于三月三日写了《与王介甫第二书》, 共312个字,进一步阐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于是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写下了这篇仅有428字但却千古流传的驳论名篇《答司马谏议书》。 guōchóngjìshù强聒 重念冀君实或见恕也辟邪说难 壬人 不恤国事 胥怨者民也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会晤 度义而后动pìnàn rénxùxūdùwùduó预习检查——字词活动一:疏通文意用作表示自己的谦辞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受(承蒙)本人陈述交往认为表转折,但持常常主张缘故 鄙人王安石陈述:昨天承蒙您赐教,我私下认为和君实您交往相好很久了,但是(咱们)议论政事(意见上)常常不一致,(这是我们)所持的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勉强唠叨,勉强解释被理解回信通“辩”,分辩,辩解书信往返(古今异义)考虑到对待鲁莽,草率详细地又……的原因宽恕我。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既使想要勉强解释几句,最后也一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为自己一一辩解,又考虑到蒙受您的优厚对待,在书信往来时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出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宽恕我。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名和实(是否相符)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表顺承读书人指教我用来……的认为求怨恨和指责因而招致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是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清楚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侵官权,生事端,征民利,拒纳言。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以为认为表顺承皇帝却把施行是,算表目的,来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业、弊端古代贤明君主负有专责的官吏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定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施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来兴起有利的功业并消除种种弊端,这也不是生事扰民。善于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2****86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6010126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