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课件.pptx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课件.pptx

  1. 1、本文档共9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诗、文、词、书、画领域,均取得了板大成就。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诗文集《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等传世。代表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背景链接 本词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2009年版)。定风波,词牌名。这首词作于苏轼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的第三年。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骤至,而雨具先去,朋友均感狼狈,词人却泰然自若,在雨中吟咏长啸,于雨后作下此篇。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解读赏析suōqiào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诗意: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下雨,有人带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均感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不久天晴了,就作了这首词。高声吟咏。不妨。草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蓑衣,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诗意: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高声吟咏,一边悠然行走。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骑马都轻快,谁怕呢?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度过一生。 上片写“雨中”。“穿林打叶”渲染雨骤风狂的情形,“莫听”“何妨”表现词人面对骤雨时的坦然。“竹杖芒鞋轻胜马”呈现出一幅雨中悠闲行走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无惧风雨的轻松喜悦、自信豪迈之情。“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体现了词人面对自然、人生风雨时不畏坎坷、毫不计较的超然情怀。形容微寒。斜阳。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刚才。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诗意:微寒的春风将酒意吹醒,感觉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来迎接。回头望一眼刚才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下片写“雨后”。前三句写雨过天晴的景象以及自己的感受。“相迎”传神地写出词人在风雨过后见到斜阳,心头陡生的喜悦、温暖。末三句是精神上的再度升华。表面写雨过天晴,一切归于平静,实则蕴含深刻道理:无论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将过去。这里一语双关,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主旨归纳 这首词通过写词人在出游途中偶遇风雨一事,反映了他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超脱的胸襟。典型考题1.理解性默写。(1)突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躲避,而苏轼却在《定风波》的上片中用平静的口气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轼《定风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中“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拟人。这一句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无限喜悦之情。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这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一切风雨都会过去,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性格特征: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诗人。前期诗作明快清丽,多表现生活情趣;靖康之变后,经历战乱生活,伤时忧国成为其诗作主要内容。他亦工词,词大多作于南渡之后,往往寄寓家国兴亡、身世飘零之感。著有《简斋集》《无住词》等。背景链接 本词选自《陈与义集·无住词十八首》(中华书局2007年版)。临江仙,词牌名。洛中,指洛阳。这首词大约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陈与义退居僧舍,追忆洛阳朋友和旧游而作。此时的他,饱受家国之痛,备尝颠沛之苦,抚今追昔,百感交集,遂有此词。解读赏析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kān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在洛阳城南十里。 诗意:回忆当年在午桥上酣饮,

文档评论(0)

快乐美好每一天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