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的例子.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中庸之道的例子 【篇一:中庸之道的例子】 何谓中庸?感觉大概是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红不紫、 不黑不白、恰如其分。这个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也是中国几千 年历史一以贯之推崇的,然而过于玄妙,不好体会。 关于孔子学生的三个故事,中庸之道可见一斑。 一个是乖乖仔的故事。孔子的学生曾点、曾参是父子。有一天曾参 在田地里干活,笨手笨脚地把禾苗锄掉了,曾点勃然大怒,拿起棍 子狠揍曾参,曾参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也不躲,结果被打晕过去了。 一会曾参醒过来,还恭恭敬敬的对父亲说: 儿子不孝,惹你生气 了”。旁人看到了都夸曾参 仁”一-二者孝为先,父亲把自己打成这 个样子还不逃不反抗,多好的一个孩子!可这事传到老师孔子这里, 孔子却生气了,不让曾参进门,不认他这个学生。孔子说了:你父 亲下狠手打你,有可能把你打死,如果把你打死,你父亲就会犯罪 坐牢,即使不把你打死,打伤了他也会伤心,也是一个过错。他打 你,你就应该躲避,这才是真正的孝。你以为不躲避就是孝,那反 而是在怂恿你父亲犯错。就是最大的不孝。 一个是大大方方受礼的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路,有一次遇见一个孩 子溺水,便急忙投水相救,被救的孩子家长送了一头牛给子路,子 路毫不推辞地收了下来。有人说,子路救了人还收礼,似乎不符合 仁”的道理。孔子听到了则很高兴,说子路做得对,从此鲁人必乐 于拯救溺水之人了。得救的人有谢金,救人的人有回报,两全其美 的事。 一个是救人不受礼的故事:鲁国的法例规定,如果有人肯出钱去赎 回被邻国捉去作臣妾的百姓,政府都依例付给一笔奖金,作为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很富有,赎人却不愿接受奖金。孔子知道了就骂他 说:你错了,君子作事可以移风易俗,成为大众的规范,怎么可以 只为了自己高兴,为了博得虚荣,就随意去作呢?现在鲁国人少, 大都是穷人。你这样无形中创下了恶例,使大家都认为赎人接受赏 金是一件丢脸的事,以后还有谁赎得起人,从此以后赎人回国的好 风气,将慢慢消失了。 ”子贡大概很委屈,不过仔细想想就是这个理。 中庸之道,可见一斑。 【篇二:中庸之道的例子】 顺应自然之道,随缘之道,就是中庸之道,佛家也称 “中道 ”。 中庸非定法,其名虽有 “中”,但不是简单地走什么 “中间路线 ”之含 义,其含义,严格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简单来说,就是以非 善非恶的道德观和无得无失的价值观或其他一些非对立观来审视和 对待一切人和事。 如果把一个直线用一个点分割开来,分割点为 “0”,左右分别为正、 负,如果把人的两个对立观念分别比喻为正和负,则中庸的 “中 ”所 蕴含的含义,就是指一个人不把万事万物看成是正和负,而皆看成 是那个元点 “0”,并以此视角来审视对待人和事。 “庸”,为 “平常”义, 平常心是 “道”,以平常心来审视对待人和物。 如果让我举个具体例子,我还真举不出来。但通俗来说,就是一个 人该做什么的时候,去就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时候,就不做什么。 至于什么是该做不该做,我想我们内心的直觉就会告诉我们自己。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的直觉都知道,为了追求得到什么利益或回避 什么害处去行善,这是不该的,那么,所谓的 “该”,则是排除这两 种动机所为的善,才是该行的善。 收起回复 24 楼 2013-11-09 21:24| 【篇三:中庸之道的例子】 《庄子。山木》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 故,曰: “无所可用。 ”庄子曰: “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 夫子出于山①,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②。竖 子请曰③: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 “杀不能鸣 者。 ”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 “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 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 庄子笑曰: “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 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④。无誉无訾⑤,一龙一蛇 ⑥,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⑦,浮游乎万物 之祖⑧。物物而不物于物⑨,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 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⑩,合则离,成则毁,廉则 挫⑴,尊则议⑵,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 悲夫,弟子志之⑶,其唯道德之乡乎! ” 这是庄子讲的故事,说的是有用与无用的道理。 有一颗大树,树枝弯曲、材质疏松,而且臭不可闻,毫无用处,正 因为无用,所以没人砍伐它,得以长成参天大树。所以无用的东西 往往能够更好的生存。 但是有一天庄子和学生们去一个朋友家做客,朋友杀鹅招待他们, 问那个朋友杀掉那只,朋友说道:当然杀掉那只不会叫的。所以有 时无用反而会害了自己的性命。

文档评论(0)

dajiefude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赵**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