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公开课优秀课件(精品).ppt

《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公开课优秀课件(精品).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思之窗: 想一想魏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 平城文化冲突剧烈;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改革阻力比较大。 洛阳曾是汉族帝王之都,迁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理由可以成立。 本课测评: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事件并不是孝文帝改革本身的内容,然而,人民大多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1)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之地,汉文化积淀深厚;(2)迁都洛阳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成果,有利于推进深层次改革;(3)迁都洛阳是整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 三、移风易俗 1.改革重点 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接受汉族文化 2.汉化措施: ⑴易服装: ⑵讲汉话: ⑶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⑷通婚姻: ⑸改籍贯: 3.影响: ⑴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这是一幅敦煌壁画中的北魏掌衡(衡是称重量的器具)武士,他一身鲜卑族服饰,特点是夹领子,小袖口.衣襟左掩。衣身较短。紧窄。加上着长裤。穿革靴,男女头发都梳成辫子盘在头上,适于马上活动,这些装束特点是鲜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 从这座出土的彩釉瓷文官俑看,他身穿披风长袍,头戴风帽,融合了鲜卑与汉族服饰,体现了民族融合。 ⑵讲汉话: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已上, 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北史》 ⑶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拔拔 长孙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关于“改姓氏”:北人称土为拓,称后为跋,鲜卑人认为其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姓拓跋,土是黄色,是万物之元,故改为元姓。 ⑷通婚姻: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孝文帝亲自娶汉族崔、卢、郑、王、李五姓大地主的女儿为后宫,又为他五个弟弟娶汉族女儿为妻,还将北魏公主下嫁汉族地主,以示提倡。 ⑸改籍贯: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魏书·高祖纪下》 三、移风易俗 1.改革重点 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接受汉族文化 2.汉化措施: ⑴易服装: ⑵讲汉话: ⑶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⑷通婚姻: ⑸改籍贯: 3.影响: 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 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阶段 重点 主要措施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冯太后主持, 重点是创建 新制 实行官吏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推行均田制 实行三长制 推行租调制 孝文帝主持, 重点是移风 易俗 迁都洛阳;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 改籍贯 北魏孝文帝改革 本课总结 Thanks!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改革内容 你知道孝文帝改革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吗?每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前期: 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 重点是建立新制,取代旧制 后期: 由孝文帝主持 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措施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推行均田制; 设立三长制; 实行新的租调制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原因: 官吏无俸禄,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内容:484年下诏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放 同时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影响: 吏治有所好转,为各项改革创造了有利 的政治局面 “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魏书·高祖纪》 A.前提: B.内容: C.性质: D.影响: 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主对土地兼并。 2、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中原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封建土地国有制 (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推行的出发点。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文档评论(0)

134****15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