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文化扎根教育校本教材.doc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2   目 录 一、苏州城市精神的内涵和核心…………………………………………………(4) 二、与学生的对话…………………………………………………………………(5) 三、《苏园六纪》与刘郎……………………………………………………………(6) 四、苏州赋(王蒙)…………………………………………………………………(7) 五、陆文夫的《被女性化的苏州人》……………………………………………(9) 六、方言vs普通话(戏说哉?胡说也!)…………………………………………(10) 七、文明的发祥…………………………………………………………………(12) 八、论三山岛细石器的独创性…………………………………………………(13) 九、草鞋山遗址发掘追记(汪遵国)……………………………………………(18) 十、说说《吴越春秋》……………………………………………………………(23) 十一、水文化是苏州的特征和个性……………………………………………(24) 十二、苏州的冬至夜习俗………………………………………………………(26) (资料摘自《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 一、苏州城市精神的内涵和核心 苏州城市精神:“崇文、融和、创新、致远”。 崇文:作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是名副其实的人文荟萃之地。据统计,自唐至清1300年间,全国共出文状元596名,其中苏州一地就占了45名。流风所及,绵延至今,在重文风气的熏陶下,现代苏州也已涌现了百余名两院院士,最终形成了苏州特有的“状元群”、“院士群”现象,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苏州尚文崇教乡风民俗的养成。 融和:是指博采众长、协调发展。苏州所要宣示的是开放与包容并存的理念以及和谐的发展追求。同时,融和还体现了继承和创造,既把苏州人2500年儒学思想、人文特色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又体现了一种动态追求,借鉴吸收一切先进文化所创造的有益成果,并在继承和吸纳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发扬光大。 创新:苏州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堪称奇迹。而创造奇迹的根本原因,就是苏州人民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敢于植根于现实,踏出一条条符合当地实际、大发展大变革的创新之路。改革开放初期,苏州凭一股“四千四万”精神(“走遍干山万水、吃尽干辛万苦、说尽干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叩开了工业时代的大门;经济国际化阶段,苏州摸索出了一条依靠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路;在全面推进“两个率先”的进程中,苏州在生动实践“三创”精神(“创业、创新、创优”)的同时,创造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三大法宝。苏州在与时俱进中不断赋予创新以新的内涵,使苏州发展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 致远:受吴地文化的影响,苏州一直在探寻和追求“宁静致远、内敛不张扬”的境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状态,成为了苏州人和苏州城市永恒的价值目标。在当前实践“两个率先”的进程中,需要各种生活要素、生产因素和环境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更需要我们发扬着眼长远、开拓创新、勇往直前的奋进精神抢抓机遇,争先发展,“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都是致远精神不同形态的反映。同时,这种“不露也锋芒”、有深度的闯劲、韧劲也是苏州人一贯的追求风格。 二、与学生的对话及其思索 课题组 顾伟 2009年02月21日这天,上届初三(3)班陈莎莎、郑娜、王冠、张敏四位同学到学校来看望老师,她们都是随父母从外地到苏州来读书的,而现在,她们也都留在苏州继续读书,“职校技校-在苏州找工作-在苏州扎根”是她们的生活路径。谈话中问到她们是否学了苏州话,答案不甚理想,她们多不会说多少,只是能听懂一些,远不如她们的父母,因为工作的关系,父母往往与当地人接触的机会较多。语言也往往有这样的特点:没有应用的空间和时间,语言智能就要萎缩。(语文教学也重在运用。)从中我又想起了我之前得到的一个结论:学习苏州文化,乃至江南文化,当地的语言是个肤浅的切入点,然而,当你对苏州文化的精华(园林建筑艺术、昆曲艺术等)有深刻的认识了,那么再进入方言的学习,那才是有“根”的。对于文化扎根的问题,方言的学习并非必要。我们发现一个现象能佐证我的观点,那就是在苏州出生、长大的小孩,虽然能说方言,但也没有对苏州文化有多少认识。另外一个现象是,苏州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中,真正是苏州人的有多少?外地过来的人当中,未必少见对苏州文化有深刻见解者。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陆文夫、刘郎……因为对文化的深刻认识与是否能说方言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有点旁观者清的意思。 静、定 “在这里安静住着,那是有福的。”说得真好!安静是苏州文化的特点,而静、定是最能孕育智慧。学生读书,最要紧的是能静得下心来。从这个角度来说,苏州的学子是有福的,

文档评论(0)

qing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