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联合模拟考试语文

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行超:小说《宝水》涉及众多鲜活的乡村日常生活细节,可否谈谈您在写作之前的准

备,在采访过程中有什么令您难忘的故事吗?

乔叶:小说从动念到写成用了七八年时间,这个过程中,我一边“跑村”“泡村”,

一边写作。对乡村长时间的浸泡和观察,让我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丰富细节。这些细节

都很生动鲜活。比如村里人都种菜,以前互相薅对方地里一把菜都没关系,但后来大

家都开始做农家乐、做餐饮,一把菜炒一下装盘能卖20块钱,渐渐地就不再去互相薅

了。比如这家住在偏僻地段,种的菜很多,要卖菜的话,是要卖给村里的熟人,还是

去镇上卖给陌生人?他们的选择往往是去镇上卖给陌生人。

行超:小说《宝水》没有特意强调情节冲突,而是深入乡村日常生活的肌理,以“冬

——春;春——夏:夏——秋:秋——冬”这样四季流转似的结构,细腻记载乡土社

会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书写方式?

乔叶:归根结底,山村巨大的自然性让我选择按照时序叙事。但时序作为时间主轴也

只是个大方向,具体怎么分章节还得细细推敲。是依月份?亦或节气?我选择了遵循

四季。之所以拎出季节结构,是因为我先后尝试了12个月和24节气,相较一下,觉

得对我而言,还是四季结构的内部更有腾挪的空间。故事从正月十七开始,到大年三

十那天结束。开篇第一小节是《落灯》,民间讲究的是正月十五、十六闹花灯,正月

十七这天开始要落花灯、吃落灯面。最后一小节是《点灯》,民间也有讲究,大年三

十那天要去上坟,要请祖宗回家过年,叫点灯。从《落灯》写到《点灯》,从冬到春,

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秋到冬,除了季节交替,整个小说也是首尾呼应。散文笔法

的细密悠缓也匹配整个叙述节奏,那么就选择了散文笔法,呈现出的面貌还是很适宜

的。

行超:小说《宝水》创造了很多生动、鲜活、又具有新意的乡土人物形象。比如村干

部杨镇长、大英,还有乡建专家孟胡子。这些人物可谓当下乡土文学中典型的“新人

形象”。您是如何构思他们的?他们在您的采访经历中是有原型的吗?

乔叶:《宝水》里的人物都来自于生活中,都有原型,但不是一对一的原型。生活中

的原型都非常复杂生动,不过却很少有现成的供你直接拿用,总是需得对多个原型进

行杂俅捉取。我常常会把采访过的很多原型人物集合到一个人身上。比如我采访了多

个乡建专家,最后只出来孟胡子这一个人物形象。杨镇长和大英也都是如此。我采访

过很多基层干部,听他们倾诉工作的甘苦。他们现在都在调整,由管理型思维向服务

型思维转换,学习怎样和村干部打交道,怎么和乡贤处关系,怎么进行乡村形象打造,

怎样应对舆论等等,既要打通跟外面的渠道,也要有他们自己的节奏。这都是新的工

作焦点和难点。他们的很多观点非常出乎我的预设。比如,乡里干部多少人都跟老百

姓打过骂过,过一阵子就成了不打不相识,不骂不相识。不论是当时闹了再大的矛盾,

再是咬牙瞪眼恨天恨地的事,几年过去也都能云淡风轻。你路过人家家,照样跟你打

招呼,你进到人家家里,照样招待你吃饭。这就是咱老百姓。

行超:《宝水》的叙事语言有着明显的散文特征,节奏舒缓、文字细腻。此外,小说

中人物的语言、对话等亲切生动,包含着大量生动的方言土语,凸显出豫北文化的地

域特征,为小说的艺术呈现增色不少。您如何看待小说的语言问题?

乔叶:当我决定写这小说的时候,这小说本身的一切就决定着它已有了自己的语言调

性:语言的主体必须来自于民间大地。而这民间大地落实到我这里,最具体可感的就

是我老家豫北的方言。我从小浸泡在这语言里,现在和老家人聊天依然且必然是用这

种语言。但方言使用起来也很复杂,要经过精心挑拣和改良才能进入小说中。河南的

原生态方言是极度简洁的,如我老家方言说教育孩子是“敲”,宠爱孩子是“娇”。

有句俗语是“该娇娇,该敲敲”,意思是该敲打的时候要敲打,该宠爱的时候要宠爱。

但直接用过去,恐怕很多读者会不明所以。因此我琢磨了一下,改为“该娇就娇,该

敲就敲”,这样既保留了原来的味道,又不至于让读者困惑。还有,我考虑到方言的

特殊性,对方言的选取标准之一就是既有地方性又不至于造成阻隔,同时又符合村里

人的身份习性。除了方言,小说中的其他语言,比如女主人公青萍的内心独白和老原

间的情侣私语、不同级别官员使用的行政腔、媒体惯用的“播音腔”、支教大学生的

学生腔,以及五湖四海的游客们八面来风般的语言……我希望层次和样貌能尽量丰富。

山村本身极其鲜明的自然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7****4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