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习《乡土中国》的意义在哪? 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样,在一个地方生根,而漂泊在外的人,就像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 乡土本色 第一章 篇名 核心观点 关键概念 论证思路 《乡土本色》 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乡土本色” 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土头土脑”的乡下人(农民)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好在何处? (“土”体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什么特点) 土 人与土地的关系 人与空间的关系 土地是农民谋生的基础, 农民粘着在土地上。 不流动 强烈的地方性稳定性 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形成了以住在一起的小集团村落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 1、小农经营 2、合作需要 3、安全保证 4、土地继承 在聚村而居的小集团内,则完全是一个因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充满了亲密感觉的熟人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还乡 思考:现代社会、乡土社会、礼俗社会、法理社会分别又什么特点? 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得讲个明白,尤其怕口说无凭,需要画押签字,这样才使得法律产生。 乡土社会:法律是无从发生的,乡土社会从对彼此的熟悉中得到信任,是来源一种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礼俗社会:礼俗社会是指以传统习俗和道德规范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法理社会:而法理社会是指以法律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它的规范来源于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机关的制定和司法机关的执行来维持社会秩序。 思考:乡土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①中国社会是不流动的,具有稳定性。 ②中国社会是“熟悉”的社会。 ③中国社会是“礼俗社会”。 《文字下乡》 第二、三章 《再论文字下乡》 从1920年代到1936年抗战前夕,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定县开展了十几年工作,旨在解决中国乡村“愚贫弱私”的问题。 中国的乡村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费孝通先生作为曾经参与江苏农业合作社工作的亲历者,他觉得有必要把这个问题分辨清楚。 《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写作背景 在乡土中国,文字是多余的。——费孝通 文盲=愚? “愚”的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 特殊语言 非文字性的,可以用来传情达意的语言,如表情、肢体语言、行话等。 乡下人不识字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借助语言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主要是借助面对面的语言交流的社会。 借助文字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主要借助文字交流沟通的社会。 思考:为什么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结合两章内容) 文字下乡难,是因为在面对面的社群中,在其工作生活中,不需要文字。(文字的不适用性) 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而且文字是间接的说话,对于乡下人来说是不完善、不方便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人们不会选择用文字来“说话”。 在广西的瑶山里,一个部落有急,就会立刻派人送一枚铜钱去别的部落里,对方接到这个记号,就会立刻派人来救。这是乡下人的”文字“,一种双方约好的代表记号。 文字的不适用性 文字的局限性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像老早以前的青年们谈恋爱,受着直接社交的限制,流行写情书,而很多悲剧就是因情书的误会而发生的。这不完全是“间接接触”惹的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表达情感通常是和当时的外部环境相配的,这些情意异了环境有可能“走样”。这时,运用文字就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了。 而说话却便宜得多,不需要注意文法,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面对面的语言交往如此直接,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交流方式而采用文字呢?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 在乡土社会中,语言就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 文字的不必要性 经验无需不断积累,只需老是保存。 文字的不必要性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女孩子跟着母亲学习女红和做饭,男孩子和父亲学习种地和打猎,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上千年的生活过程中并没有新的东西进入到乡土社会。生活方式没有改变,经验和知识只需要口耳相传就可以了,无需用文字来记载。像《天工开物》《齐民要术》这样的著作是文人总结而成的,并不出自乡土。 总结 第一,不用文字来交流是因为存在空间或者时间上的间隔。 第二,乡土社会不仅是一个“熟人社会”,还是一个“历世不移”的社会,在很长的时间内,人们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 第三,文字并不产生于乡土社会,最早的文字是庙堂性的。 乡土中国 —差序格局 一、梳理大意 第一部分(1—3段)提出中国人最大的毛病“私”,引出 下文对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的论述。 第二部分(4—9段)主要阐述西方社会结构的格局是团体 格局,中国社会的格局是差序格局。 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7****18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18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