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年第二学期工科研究生数理统计课课外作业(推荐文档).doc

2012-2013年第二学期工科研究生数理统计课课外作业(推荐文档).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2 / NUMPAGES10 研究生“数理统计”课程课外作业 姓 名: 学 号: 学 院: 专 业: 类 别: 上课时间: 成 绩: PAGE 8 紫红薯糖蛋白提取工艺的优化 ——正交设计与方差分析法的应用 摘要: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紫红薯中的糖蛋白。选取超声功率、料液比、提取数量、超声时间四个因素进行L9(34)正交试验,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方差分析及配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影响紫红薯糖蛋白提取得率的主要因素按显著性排序,依次是提取数量、料液比、超声功率、超声时间。方差分析显示,提取次数、料液比、超声功率3个因素的影响都极显著,而超声时间不显著。由极差分析和配对比较得出结论:超声功率150 W、料液比1:10、提取数量3次、超声时间20 min为紫红薯糖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 关键词:正交 方差分析 糖蛋白 超声波辅助法 提取得率 1 问题提出及分析 紫红薯中的糖蛋白是一类糖类同多肽或蛋白质以共价键连接而形成的结合蛋白[1],在生物体内以不同形式存在而发挥作用, 是细胞膜、细胞间基质、血浆、粘液、激素等重要组成成分[2, 3],糖蛋白及其复合物具有如抗氧化、免疫调节作用、体外抗肿瘤活性、抗糖尿病活性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因此开发紫红薯糖蛋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紫红薯糖蛋白的提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找到紫红薯糖蛋白提取工艺优化条件。 2 数据描述 本文援引罗秋水等[4]的研究数据,阐述正交设计及方差分析法在提取紫红薯糖蛋白工艺研究方面的应用。表1为紫红薯糖蛋白提取影响因素。表2为紫红薯糖蛋白提取试验的正交设计试验结果。 表1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 水平 A(超声功率/W) B(料液比) C(提取数量/次) D(超声时间/min) 1 120 1:8 1 20 2 135 1:10 2 30 3 150 1:12 3 40 表2 正交设计及试验结果 编号 因 素 提取得率/% A(超声功率/W) B(料液比) C(提取数量/次) D(超声时间/min) 正交 1 1(120) 1(1:8) 1(1) 1(20) 0.1504 0.1411 2 1 2(1:10) 2(2) 2(30) 0.2258 0.2310 3 1 3(1:12) 3(3) 3(40) 0.3603 0.3923 4 2(135) 1 2 3 0.1815 0.1791 5 2 2 3 1 0.4428 0.4406 6 2 3 1 2 0.2863 0.2794 7 3(150) 1 3 2 0.3428 0.3469 8 3 2 1 3 0.3308 0.3495 9 3 3 2 1 0.3041 0.2980 3 模型建立 3.1 建立正交设计方案 根据表1中的正交试验因素及其水平,采用软件SPSS生成正交设计。 3.1.1 步骤 数据→正交设计→生成,进入“生成正交设计”对话框 →输入因素、水平→创建新数据文件→确定→正交试验表生成→在保存的文件夹中打开 详细步骤如下图所示: 图1 输入各因素名称及标签 图2 定义各因素的水平 3.1.2 结果 生成的正交表如表3所示,生成了一个L9(34)正交表。该正交表设计了9组试验,但由于无空列存在,所以每组试验需进行重复试验,得到的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3 正交设计表 A B C D STATUS_ CARD_ 1 1 1 1 0 1 1 2 2 2 0 2 1 3 3 3 0 3 2 1 2 3 0 4 2 2 3 1 0 5 2 3 1 2 0 6 3 1 3 2 0 7 3 2 1 3 0 8 3 3 2 1 0 9 3.2 极差分析 极差分析法又称直观分析法,它具有计算简单、直观形象、简单易懂等优点。极差分析法简称R法,包括计算和判断两个步骤。 3.2.1 计算 极差分析主要计算、及,计算公式见式3.1~3.3。 ……………………………………………………………………………...式3.1 ……………………………………………………………………………...式3.2 ……………………………式3.3 式中,m——因素的第m个水平,m=1,2,3; n——每组试验重复次数,本文中n=2; l——因素的水平数。 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正交设计试验的

文档评论(0)

lookoud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