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月22日新疆归县归州镇香溪村胡坪ms41级地震灾害分析.docxVIP

200811月22日新疆归县归州镇香溪村胡坪ms41级地震灾害分析.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811月22日新疆归县归州镇香溪村胡坪ms41级地震灾害分析 水库诱发地震 长江三峡工程是一项集水区工程的大型节水项目。水库洪峰高185m(最大水库高度183m),水库轴线长235m,最大设计蓄水位175m,最大存储能力3943.108m。2240东山装置,年供水能力1000108gh。这是一个集防洪、蓄水、通航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节水项目。 由于三峡工程具有坝高, 库容大, 且库区内发育有多条活动断裂与碳酸盐岩发育等易于诱发地震的条件, 因此三峡工程区的水库诱发地震问题一直都被有关部门与专家学者们关注。 1959年开始布设地震台网进行地震活动背景监测,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多次立项研究未来水库区的诱发地震危险性, 认为在库首区 (庙河-香溪段) 有发生MS≤5.0的可能性, 在库中区 (牛口-碚石段) 有发生ML≤5.5的可能性, 并布设了新一代测震、 形变、 地下水三大水库诱发地震监测系统1。 三峡库区是历史上的少震弱震区, 但自2003年6月水库第一次蓄水以来, 在库区共发生近七千余次地震, 绝大多数震级ML≤2.0, 被认为多属于煤矿塌陷、 岩溶塌陷与库岸塌陷等外动力作用引发的水库诱发地震。 2008年9月第三期蓄水前后, 9月27日与11月22日在库首区分别发生ML3.7与MS4.1地震, 引起有关部门与专家们的高度关注。 笔者系统收集有关资料并进行了震中区的野外考察, 在此基础上, 对MS4.1地震的发生条件、 地震类型、 地震灾害、 震前异常等进行了分析。 1 文明万里地区的地震 2008年11月22日16时04分在三峡库首区内的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香溪村四组 (胡家坪) 发生MS4.1 (ML4.6) 地震 (亦称屈原镇MS4.1地震) 。 这是自三峡水库蓄水以来, 发生在三峡库区内的最大地震。 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5~8 km, 震源机制解揭示的震源破裂为NNW向发震断层的逆冲左旋型错动2。 这次地震的有感范围较大, 东自宜昌夷陵区, 西至巴东官渡口镇, 北自兴山县, 南至秭归县杨林镇, 总面积约400 km2, 是三峡库首区近年来最为显著的地震事件。 但是, 这次地震对三峡大坝及相关设施未产生影响, 坝区烈度为Ⅵ度。 2 地震区域地质和水文条件 胡家坪MS4.1震区, 位于著名的黄陵背斜与秭归向斜之间的沉积地层发育区, 如图1所示。 2.1 侏罗系、三迭系、奥陶系 震区东部发育有巨大的太古代黄陵花岗岩 (γ) 与闪长岩 (δ) 侵入体, 为黄陵背斜的轴部; 西部为规模很大的, 主要以侏罗系碎屑岩组成的秭归向斜区; 二个区之间黄陵背斜之西翼, 发育有震旦系到三迭系地层 (图1) , 其走向近南北, 倾向近西, 倾角多为20°~30°。 各地层的岩性如下: 白垩系下统 (K1) 仅沿仙女山断裂带中段分布, 以紫红色砂砾岩为主。 侏罗系 (J) 为杂色碎屑岩系, 仅分布在西北部, 其上统 (J3) 为灰白色、 砖红色、 灰绿色砂岩夹泥岩; 中统 (J2) 为暗灰绿色泥岩; 下统 (J1) 为黄绿色砂岩、 泥岩及炭质页岩, 含煤层。 三迭系 (T) 以厚度不同的灰岩为主, 中上统 (T2-3) 以灰色灰岩、 白云质灰岩为主, 上部夹有紫红色泥岩; 下统 (T1) 为土黄色页岩及薄层灰岩。 二迭系上统 (P2) 为灰黑色厚层灰岩与黄色砂岩、 页岩, 含煤层; 下统 (P1) 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厚层灰岩, 局部夹页岩。 石炭—泥盆系 (C-D) 仅在局部出露。 志留系 (S) 为碎屑岩系, 上统 (S3) 、 中统 (S2) 、 下统 (S1) 均为砂岩、 砂页岩、 砂质页岩、 页岩。 奥陶系 (O) 上中统 (O2-3) 为页岩与灰岩; 下统 (O1) 为灰岩、 白云质灰岩夹页岩。 寒武系 (∈) 上统 (∈3) 为白云岩与白云质灰岩, 中统 (∈2) 为厚层灰岩, 下统 (∈1) 薄层灰岩与页岩。 震旦系上统 (Zb) 上部为白云岩与灰岩, 下部为碳质页岩与灰岩互层; 下统 (Za) 上部为灰绿色含砾泥岩, 下部为砂岩与砾岩。 MS4.1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三迭系中上统 (T2-3) 灰岩发育地区。 2.2 仙女山断裂带 震区主要构造是仙女山断裂带与九湾溪断裂带 (图1) 。 仙女山断裂带为黄陵背斜与秭归向斜的分界断裂, 地貌上主要表现为深切河谷、 垭口与断层崖等 (图2a) , 总体走向NNW15°~25°, 断层面主要倾向SW, 倾角60°~80°, 由一系列呈雁行排列的断裂组成。 断裂面多平直, 具擦痕, 以水平擦痕为主。 断裂带宽几至几十米不等, 带内破劈理发育, 构造岩主要为压碎岩与角砾岩, 局部可见断层泥。 该断裂可能生成于白垩纪之后, 主要活动方式为走滑扭动, 东北盘向南顺扭, 历史上至少经历过二

文档评论(0)

176****27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