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安徽省蚌埠市双墩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年,遗址出土了600余件带有刻画符号陶器。刻画符号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了狩猎、捕鱼、网鸟、种植、养蚕、编织、饲养家畜、记事记数、天文历法、地理位置等内容,反映了原始经济、文化、宗教、艺术各方面的特色。这可以用于研究( ) A. 早期国家的初步形成 B. 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变 C. 农耕文明的多元一体 D. 长江流域的领先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中国古代“书画同源”,材料中的刻画符号已具有明显的记事功能,说明原始文字已发展到新阶段,B项正确;材料看不出阶级分化与对立等现象,排除A项;双墩文化遗址一地的情况无法体现“多元一体”,排除C项;双墩遗址在淮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B项。 2. 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而扬。”由此可见,此时齐国( ) A. 交通发达尽享地理优势 B. 成为中原地区经济中心 C. 变法在各国中最富成效 D. 社会经济有了重大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的齐国。根据材料“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而扬”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涌现一批如临淄这样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临淄的交通状况,无法得出交通发达尽享地理优势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无法说明临淄是中原地区的经济中心,排除B项;战国时期最富成效的变法是秦国的商鞅变法,排除C项。故选D项。 3. 据张家山汉简记载,汉初王国、侯国禁止在关中地区买马。长沙国对朝廷忠诚如一,因国家不产马,连通讯、驾车用的马匹都没有,故朝廷特许其买马关中。这一做法( ) A. 适应了对匈奴作战的要求 B. 解决了王国缺少马匹的困难 C. 服务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埋下了地方发动叛乱的隐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西汉初年禁止诸侯国在关中地区买马是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长沙国特事特办,也能起到安抚诸侯国的作用,C项正确;禁止买马的目的与对匈奴作战的要求没有关系,排除A项;“解决了”夸大了特例的作用,排除B项;一国的某一措施不足以成为诸侯叛乱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C项。 4. 孝文帝迁都洛阳不到四十年,北魏灭亡。《魏书》认为:“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乎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横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这种观点认为迁都( ) A. 加剧了北魏统治集团的腐败 B. 动摇了北魏政权的立国根基 C. 不利于民族间交流与融合 D. 丧失了保持民族特性的条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魏书》认为孝文帝放弃经营百年的平城(今山西大同),强行迁都到中原的洛阳是“旧业尽弃”,不利于其统治,B项正确;北魏统治的腐败与迁都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迁都洛阳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排除C项;材料主要讲丧失了“旧业”,也即经营百年的平城,未提及丧失了民族特性,排除D项。故选B项。 5.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赠友五首》之一中写道:“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绵。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谁能革此弊,待君秉利权。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赏析可知( ) A. 时间:大唐盛世下的危机 B. 空间:南方逐渐赶上北方 C. 风格: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D. 视角:平民对两税法不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中国。这首诗站在平民视角批判了两税法给百姓带来的困扰,结合所学,两税中户税部分的税额是以钱计算,因政府征钱,市面上钱币流通量不足,不久就产生钱重物轻的现象,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品以交纳税钱,增加了负担,D项正确;白居易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南北方的经济发展状况,排除B项;白居易诗歌具有典型的写实风格,排除C项。故选D项。 6. 下表反映了宋初科举制的变化。变化主要体现在( ) 统治者 主张 宋太祖 “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5****92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