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铁锰锂正极材料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要 摘要 本论文对磷酸铁锰锂正极材料开展了复合正极材料的验证研究工作,分为三 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磷酸铁锂/磷酸铁锰锂核壳包覆结构的正极材料研究。 9:1 按照设计比为 ,对比了不同核原位包覆制备的磷酸铁锂的扣式电池测试 数据。结果表明,用STL 无碳磷酸铁锂制备的原位包覆材料,扣式电池0.2C放 电比容量约为148mAh/g,首效约为94%,1C放电比容量为125.4 至127mAh/g, 对比正常纯磷酸铁锂的克容量发挥,用无碳磷酸铁锂为核的原位包覆材料,克容 量发挥较低,这可能与浆料粒度分布较不均匀相关,但中值电压参数明显提高, 说明核壳结构已经形成。与STL 结果相比,用DY 磷酸铁锂氧化物作为核,进 0.2C 155mAh/g 96% 1C 行原位包覆得到的材料, 放电比容量约为 ,首效为 左右, 放电比容量约为143mAh/g,已达到正常磷酸铁锂的水平,其中值电压约为3.44V, 高于普通磷酸铁锂3.389V。测试结果说明用DY 磷酸铁锂氧化物作为核,得到 了较为理想的磷酸铁锂磷酸铁锰锂的核壳结构,并得到了预期的设计效果。/ 当提高核壳比到8:2 时,各方面性能指数都相对下降。真实情况可能是,材 料内部并没有完全形成核壳结构材料,部分磷酸铁锰锂没有参与到壳结构当中。 各厂家原材料不同造成了实验结果的差异。从电化学数据来看,当核壳比例提高 时,材料的首效会随着降低,氧化物的核壳结构材料性能优于此批次纯磷酸铁锂 的性能,说明核材料采用氧化物更具备优势。对比采取分步添加各原材料的实验 结果,表明合成方法对于磷酸铁锂磷酸铁锰锂的核壳结构效果影响很大。/ 实验结果说明,原位包覆的磷酸铁锂/磷酸铁锰锂的核壳结构方式是可行的, 具有较好的应用意义。 第二部分是LiMn Fe PO /C 核壳结构涂覆三元材料的研究工作。 0.6 0.4 4 采用的球磨与喷雾干燥两种方法结合,制备LiMn Fe PO /C核壳结构。采 0.6 0.4 4 用涂覆浆料的方式包覆三元材料,形成层状结构的极片。SEM 测试表明,复合 30-80nm 5 材料是由一次纳米 ( )粒子组成二次微米球型颗粒,颗粒的直径约为 微米,颗粒表面均匀包覆碳层。XRD 测试没有出现碳材料的谱峰,说明曲线为 LiMn Fe PO 材料,无其他杂相。2032 扣式电池的充放电曲线测试结果表明, 0.6 0.4 4 0.2C 195.2mAh/g 1C 放电比容量约为 ,保持了三元材料优良的比容量。电池 循环 100周后,容量衰减率仅为10%,表现出优良的循环性能。组装14500 电池,结 果表明,电池安全通过4C-10V 过充实验、穿刺实验和短路实验。 第三部分是磷酸铁锰锂混合磷酸铁锂的正极材料研究。 磷酸铁锰锂物理混合磷酸铁锂,并未改善磷酸铁锂电池的性能,可能是研究 I 摘要 思路拓宽,不能只简单混合,应该增加混合后的烧结工艺,相关实验方案已在改 进当中。 论文的研究工作,探索了磷酸铁锰锂复合材料电极的可行性技术路线,许多 实验有待后续加以完善。很多相关机理,也是我们的能力和认知所达不到的,这 将为我们持续不断地进行相关研究工作,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关键词:磷酸铁锰锂 包覆 双平台 电化学性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6****65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