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道的诗学主张.docx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师道的诗学主张 在诗歌风格方面,严彦的《沧浪诗集》认为,陈石路的诗歌与苏轼的《东坡体》和黄庭坚的《谷体》不同。他被称为“后山”。“原山诗意诗有其自身的特点。 作为“江西诗派”影响力仅次于黄庭坚而位居第二的领袖人物, 陈师道独特的诗歌造诣对宋诗风貌的形成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他颇具特色的诗歌理论对江西诗派的繁衍壮大也曾起过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 文学评论界一直把陈师道视为形式主义诗人加以简单否定。随着目前宋代文学研究的深入, 已有不少文章对黄庭坚的诗艺重新评价, 确认了黄在宋诗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价值。相比之下, 对陈师道的研究尚显薄弱。本文试就其诗论作些探讨, 以求补漏纠偏。 陈师道《再赠寇司户》诗云:“仕屈诸儒底, 名成一战中。酒为千日计, 诗费几生功。” (《后山居士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以下诗文只注篇名) 可谓是他自己一生功业的形象写照。由于当时党派斗争剧烈, 政局变幻无常, 陈氏洁身自好不肯阿附权势, 故终生仕宦不显, 穷愁潦倒。他转而把诗歌创作作为不朽的事业倾注了毕生心力。由于他对文学事业高度重视, 并潜心于创作规律的探讨, 因而提出了不少异于前人具有自家特点的诗歌主张。 一、 对“通融”以使人观转换 “唐音”不同于“宋调”, 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之《诗分唐宋》一文所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 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缪钺在《诗词散论》中也说道:“唐诗以韵胜, 故浑雅, 而贵在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 故精能, 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致, 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 故瘦劲。”(1)两个朝代之所以会呈现出如此不同的诗坛景观,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唐宋两代诗人进行诗歌创作时选取的素材不同。唐人的创作灵感主要来自客观生活。“搜求于象, 心入于境, 神会于物, 因心而得。” (《唐音癸签》引王昌龄语) “阳春召我以烟景, 大块假我以文章。”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百态千姿、纷繁多变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触发诗人的创作冲动, 提供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 这是形成唐诗永不衰竭的艺术生命力的基础。所谓“过犹不及”, 唐代诗人的这一创作倾向发展到晚唐之时, 形成了“晚唐人非风花雪月禽鸟虫鱼竹树, 则一字不能作”(2)的流弊, 所作诗歌题材狭窄、格卑气弱。宋朝诗人力图矫正诗坛的这种消极面貌, 故多向内生发, 而陈师道对此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虽承认“万物者, 才之助也。……才而无助则不能尽其才。” (《颜长道诗序》) 但更关注创作主体的内质, 并进一步指出:“有助而无才, 虽久且近, 不能得其情状, 使才者遇之, 则幽奇伟丽无不为用者……然则待万物而后才者犹常才也, 若其自得于心, 不借美于外, 无视听之助而尽万物之变者, 其天下之奇才乎!” (同上) 可知, 不待万物, “自得于心”, “不借美于外”, 才是陈倾心向慕的最高创作境界。由此他明确宣称:“借美于外非良质。” (《古墨行》) 在诗歌创作中, 陈师道不从风云激荡的现世生活和瑰丽多姿的大自然中取材, 而有意追求平和静穆的理性创作心境。表现在诗歌内容上就是陈诗中鲜见反映民生疾苦和政治时事的作品, 更多的是写他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 展现贫寒生活给自我带来的窘迫和无奈悲愁。当然, 陈师道诗歌呈现这种整体风貌, 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际遇与性格特点也有着极大的关系。 宋代建立于晚唐五代十国军阀割据的基础之上, 常年的混战使得整个中原地区伦理道德失守、思想文化失序, 加之以兵夺天下的经验教训, 使得赵匡胤在立国之初采取重文抑武的政策, 从国家层面提倡复兴儒学、重整伦理。在这个大背景下, 宋代文人在为政为学的过程中极其注重道德精神的修养, 并以严格的道德规范约束自我。陈师道“少而好学苦志” (《宋史·陈师道传》) , 精通儒家经典, “诸经皆有训传, 于《诗》、《礼》尤邃” (《东都事略·陈师道传》) , 因而在为人处世之中, 以儒家学说为准则, 推崇孟子“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 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事原则, 不流于俗世, 穷饿不悔。其为人为文被苏轼等同时代文人所称赞, 苏轼在《荐布衣陈师道状》中盛赞陈师道“文辞高古, 度越流辈, 安贫守道, 若将终身, 苟非其人, 义不往见。过壮未仕, 实为遗才。” 陈师道极为重视诗人自身的道德修养, 主张先德后艺。“夫艺者君子有之, 德成而后及。” (《茶经序》) “德者, 道之本也。” (《章善序》) “君子以成德为行, 言行出于德也。” (《理究》) 这里我们能够看到陈受其前辈如韩愈、欧阳修等文论影响的痕迹, 值得注意的是, 陈师道虽然强调道德的重要, 却并未象理学家那样认为有德即有言, 把文学视为道德的附庸。 在重视道德修养的同时, 陈强调作家学养的训练, 认为只有通过学和思才能把握“道

文档评论(0)

lgjllz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