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 NUMPAGES 第5章 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 一、魏晋的学校教育 魏晋是封建门阀制度高度发展时期,士族地主把持朝政大权,控制仕进之路。当时实行有利于著姓大族的“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门阀制度的膨胀对学校教育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士族享有受教育的特权和优先选官的特权,挫伤了人们求学的积极性。 在这一时期,儒学日渐衰微,而东汉时开始传入中国的佛教,新崛起的汇合儒、道(后又加入佛的成分)的玄学,以及史学、书学、文学等,都进入了大发展时期。经学在这时虽处于中衰时代,但它仍为士族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依据,传授经学的学校在学制系统中始终处于主要地位。这个时期的经学,突破了两汉严守师法、家法与今古文经学的藩篱,摒弃了注重章句训诂的学风,汇释众家经说,注重义理之学,吸收佛、玄思想,注经力求简洁明了,标举大义,一反汉朝繁琐支离以及阴阳五行化的经学,形成“魏晋经学”,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这种社会现实的影响下,魏晋时期的学制体系也发生了变革. 1。三国时期的学校教育 (1)魏的学校教育 魏政权建立初年,对文教事业开始加以重视。其官学设置,基本上承袭汉制。 ①太学 曹魏统治者重视儒术,使其为维护统治服务,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崇儒措施,使太学得到初步恢复。 魏文帝制定“五经课试法”,使考试与选拔统一起来。其规定的主要内容为:初入学者称为门人(即预备生);学满两年并考试能通一经者称作弟子(即正式生),不通者罢遣;弟子学满两年考试通二经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未能通过考试者,可随下班补考,补考通二经者,亦得为文学掌故;文学掌故满两年并能通三经者,擢其高第为太子舍人,不得第者,也听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太子舍人;太子舍人满两年并试通四经者,擢其高第为郎中,未及格者,亦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郎中;郎中满两年并能通五经者,擢其高第而随才叙用,不通者亦听再试,试通亦叙用. 魏的“五经课试法”是在东汉的以通经多少来决定官员升迁的考课制度基础上形成的,但把学校教育与文官选拔考试统一起来是魏与东汉的不同之处。 魏太学虽兴办数十年,但其始终未能较大地发挥育才的功能.其原因一是学官遴选不精,生员择取不严,二是学官升迁及官员考选制度有弊,挫伤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②地方学校 曹魏政权建立后,州设文学从事,郡设文学掾,县设校官掾,以主持地方学校.一些地方官员中的热心者仍然兴学。行政官不热心者,学官及学校均为虚设,有名无实. ③律学 曹魏在教育制度上的新发展是律学的创办。227年,依尚书卫觊所请,于廷尉属下设律博士。这是我国律学设置的开端,打破了经学一统的局面。 (2)蜀与吴的学校教育 蜀、吴两国也有兴学之举,并分别有其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 魏、蜀、吴三国,为了巩固其政权,各就其国情,采取一些发展教育事业的措施,所取得的成就都非常有限,这是继两汉教育发展高峰期之后转入低谷期的实际状况。 2.两晋时期的学校教育 (1)西晋的中央官学 ①太学 西晋太学是曹魏太学的继续与发展,其规模不逊色于两汉太学。此外,太学生中还有着门人、弟子、散生、寄学、寄学倍位等不同称谓,这可能是一种程度差异的标志。 ②国子学 西晋除继续兴办传统的太学外,还创办了一所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另外设立一所传授同样内容的中央官学的开始,也是西晋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特点。国子学的设置,使中央官学多样化,等级性更明显。 (2)东晋的中央官学 在东晋统治的100多年间,时有兴学之举.但东晋统治者兴学并不是想通过学校来培育人才,而是想用以粉饰太平。 两晋官学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学占据主导地位.与两汉比较,两晋教育领域几乎为古文经学所覆盖,而今文经学的师法遂归于消亡。 造成两晋国学不振的原因除了与曹魏相同的因素外,还突出表现在:①学校管理松弛;②学官中缺乏名师.此外,两晋学官是“官师合一”,国子博士、祭酒等大多以侍中、散骑常侍等兼领之,可见两晋学校并不重视学官的学术成就和教学工作。 (3)两晋的地方学校 两晋地方学校的开办主要得力于某些热心的地方长官。由于两晋地方学校绝大多数为地方官员自动设立,因而没有统一规划,经费也无固定来源,这都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存在和发展。此外,由于没有得到国家制度的保障,一旦热心者调离或去世,这些盛极一时的学校就难逃衰废的厄运。 (4)十六国的学校 东晋时期,北方的十六国虽处于兵戎交接之时,但仍从各自目的出发重视崇儒兴学,学校教育获得了局部的、暂时的恢复和发展. 总之,十六国时期的学校教育事业由于各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倡导,仍然处于恢复和发展中.虽然它们大多沿袭魏晋的教育模式,并无多大独特性,而且由于战争和佛教的兴盛影响了学校教育,但它们为后来北魏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进了各民族的封建化过程,加速了各少数民族提高文化水平的步伐,在促进各民族的大融合

文档评论(0)

lxzsxw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