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流域东部全新世黄土环境演变与人类中华文化演进.docxVIP

渭河流域东部全新世黄土环境演变与人类中华文化演进.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渭河流域东部全新世黄土环境演变与人类中华文化演进 环境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研究是有效研究现代人际关系的基础领域之一。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包括对特定时间间隔内古代环境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特定环境事件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的强度对环境的影响。 渭河流域位于我国季风与非季风交界的黄土高原南部,南以秦岭与亚热带交接,西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接壤。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该区成为对全球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同时,渭河流域也是我国人类活动和古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人地关系演进状况在该区各种信息载体中记录的也是较为全面的。因此,渭河流域是研究人地关系及其演进非常理想的地区之一。作为渭河流域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老官台文化起源的环境背景,及其之后新石器文化的演进过程与环境演变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在对老官台文化发现地附近的老官台(LGT)剖面进行年代地层学研究和在恢复全新世以来古环境演变的基础上,结合古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了该区环境演变与人类古文化演进之间的可能关系。 1 土壤-古土壤层古地理 研究区域位于渭河流域东部的陕西华县境内(图1)。该区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为华山山地,海拔约1 200~2 000 m,其南坡较缓,北坡断崖壁立,山势陡峭;北部为渭河平原,海拔341~400 m。在山地和平原之间分布着山麓洪积扇和黄土台塬,海拔400~800 m,因受河流切割,冲沟发育,洪积扇和黄土台塬多呈南北走向。渭河沿华县县境北部边缘东流而形成了一至三级阶地,在该区渭河南岸一级阶地普遍发育,二级和三级阶地受华山北坡渭河各支流的侵蚀切割而呈不连续分布。其中一级阶地的阶面平坦,略向渭河倾斜,海拔334~365 m。组成物质为全新统早期的冲积物,上部为粘质沙土、沙质粘土和粉沙互层;下部为沙、沙卵石层。二级阶地阶面微有起伏,海拔360~385 m。组成物质上部为黄土类沙质粘土,夹1~2层古土壤层;下部为晚更新统的沙卵石层,基座为三门系细砂或砂质粘土。三级阶地阶面冲沟发育,海拔370~400 m。该区属暖温带气候,受地形影响南北差异明显,平原地区年均温13.4 ℃,1月均温-1.2 ℃,7月均温27.3 ℃,极端最高温43 ℃,最低温-16 ℃,≥10 ℃积温4 398 ℃;年均降水量600 mm左右。 LGT黄土-古土壤剖面(34°31 ′N, 109°45 ′E)位于渭河南岸的二级阶地上,海拔365 m,坡度1°左右,处在渭河支流石堤河的东部(图1)。剖面出露厚度大于5 m,从剖面的沉积特征可将整个剖面从上到下划分为:表土层TS(40~0 cm),黄土层L0(96~40 cm),古土壤层S01(192~96 cm),黄土夹层LX(218~192 cm),古土壤层S02(274~218 cm),过渡性黄土层Lt(310~274 cm)和马兰黄土层L1(?~310 cm)(表1)。整个剖面沉积连续,黄土-古土壤层次清晰,较完整而清晰地记录了自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图2)。野外考察和采样时,在古土壤S01中部的176~144 cm,140~135 cm,顶部的100~95 cm 分别发现夏代、商代和西周的灰色陶片和陶屑(4.07~3.00 ka BP);在古土壤S02层底部的260~250 cm 发现褐色、橘红色陶片,经考古学鉴定为老官台文化期(7.80~7.30 ka BP)的遗物。这些具有较确定年代陶片的发现,为探讨该区古文化发展的演进及其环境背景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考古证据。 2 环境变迁与土壤成分的关系 对LGT黄土-古土壤剖面每隔2 cm 从上到下进行连续采样,共采190个样品。对采集的190个样品进行了粒度、磁化率、Rb、Sr和CaCO3的测定和分析。粒度利用英国Malvern公司生产的Mastersizer-S型激光粒度仪进行测量,测量方法见文献。磁化率用英国Bartington 公司生产的MS-2B型磁化率仪测量,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为最后测定结果,其测量精度符合实验要求。Rb、Sr使用北京瑞利公司生产的WFX-1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CaCO3采用气量法进行了测量。光释光(OSL)年龄使用Ris? TL/OSL-DA-15型释光断代仪,采用细颗粒单片再生法对若干样品进行了测定。释光样品采集原则除考虑保证一定密度以外,主要是确保采集记录了环境发生重大转变信息的沉积物。这主要依据对地层剖面沉积特征的野外观察,如果野外很难辨别确定采样深度,其一,可加大密度采样,其二,通过室内沉积物特征的理化分析以确定采样深度之后,进行二次补采。通过上述方法确定的沉积物释光样品采集深度分别是95~100 cm、141~145 cm、191~193 cm、221~231 cm、275~279 cm、311~314 cm。通过测定获得了

文档评论(0)

187****720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