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生物学特性研究.pdf

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生物学特性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台莲梅;赵巧兰;靳学慧;金光辉 【摘要】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黑龙江省马铃薯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菌丝生长的条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 10 ~35℃均能生长,适宜温度是 25 ~ 30℃,30℃菌丝生长最快.在 pH 为 3 ~12 的范围内病菌菌丝均能生长,以 pH 5 ~7 菌丝生长速度较快.黑暗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光照可促进菌核的形成.不同碳源、 氮源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均较明显,可溶性淀粉和酵母粉对菌丝生长有显 著的促进作用.立枯丝核菌菌丝体及菌核的致死温度分别为 49℃和 51℃.明确了黑 龙江省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可为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名称】《植物保护》 【年(卷),期】2015(041)001 【总页数】4 页(P89-92) 【关键词】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生物学特性 【作者】台莲梅;赵巧兰;靳学慧;金光辉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大庆 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 院,大庆 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大庆 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 学院,大庆 163319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S435.32 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病,又称黑痣病、茎基腐病等,是土传性病害。在我国,立枯丝 核菌病最早是 1922 年和 1932 年分别于台湾和广东发现,目前它的分布已经相当 普遍[1 ]。近年来,随着马铃薯产业的迅速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加上其他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导致马铃薯不能正常轮作,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病有加重的 趋势。植株发病后,不仅薯块变小,产量降低,而且品质变劣,重病区可减产 51% [2 ]。丝核菌侵染幼芽后,有的幼芽在出土前就腐烂死亡,形成芽腐,造成田间 缺苗;出土后染病植株茎基形成褐色凹陷病斑 ,受害重的可造成立枯、顶端萎蔫或 叶片卷曲等症状。薯块受害后,表面有许多形状、大小不规则的黑色菌核。菌丝生 长温度最低为 4℃ ,最适为 23℃ ,生长上限温度为 32 ~33℃之间,34℃时停止 生长 [2 ]。根据菌丝是否融合 ,将立枯丝核菌划分为 13 个融合群(AG1 ~AG13 ) [3-4 ]。融合亚群已有 18 个 [5 ]。Scholte 等[6 ]认为 AG-3 能够引起马铃 薯丝核菌病的发生 ,其寄主范围很小。Virgen 等[7 ]根据来 自墨西哥 15 个地点 的取样调查得出,AG-3 和 AG-4 的发生率分别为 73.5%和 26.5%。其他融合群如 AG1、AG2、AG5、AG7 和 AG9 在马铃薯黑痣病中也有发现[8 ]。马铃薯立枯 丝核菌病的防治 ,目前主要采用化学药剂进行拌种、沟施 [9-10 ]。关于该病其 他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本试验对采集的马铃薯丝核菌茎溃疡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 鉴定 ,对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 ,以期为病害发生规律的研究和病害综合防治 提供科学依据。 1.1 供试菌种 供试病菌 :分离自黑龙江农垦总局九三管理局植保站试验田的马铃薯病样。28℃ 条件下 ,PDA 上培养 2 d ,取直径为 6 mm 的等龄菌饼供试。 1.2 不同温度对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分别设置 5、10、15、20、25、30、35℃ ,共 7 个处理。每个处理 4 次重复。 将菌饼接种于 PDA 平板上,36 h 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 1.3 不同 p H 对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PDA 培养基灭菌以后,无菌条件下用 1 mol/L NaOH 和 1 mol/L HCl 溶液调节 PDA 培养基的 p H ,分别设置3.0、4.0、5.0、6.0、7.0、8.0、9.0、10.0、11.0、 12.0 共 10 个 p H 梯度。每个处理 4 次重复。将菌饼接种于 PDA 平板上,于 28℃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6 h 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 1.4 不同碳源对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供试碳源:葡萄糖、半乳糖、乳糖、可溶性淀粉、麦芽糖、果糖,将查氏培养基中 的蔗糖置换其他碳源,并且以无糖为对照配成不同碳源的培养基,共 7 个处理, 每处理 4 次重复。 查氏培养基:2.00 g KNO3 ,1.00 g KH2PO4 ,0.5 g KCl ,0.01 g FeSO4 ,0.50 g MgSO4·7H2O,20.00 g 琼脂,30.00 g 蔗糖,1 000 g 蒸馏水。将菌饼接种于

文档评论(0)

159****773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