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语文 理解性默写.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谏逐客书》 1、作者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原因: , 。 2、作者罗列秦王所喜爱的异国奇珍异宝及音乐,顺理成章地点出秦王对珍宝喜爱的原因: , 。 3、作者认为秦王选取人才的原则是 , 。如此重物轻人, 决非一代英主所当为。 4、作者认为三王五帝无敌的原因就是能兼容并包,就像 “ ,故能成其大; ,故能就其深。” 《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 , ”,即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 。 《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 , 。8.《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的两句是: , 。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的两句是: , 。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两句是: , 。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两句是: , 。 《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权利和地位的两句是: , 。 《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 , 。 《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道德不宽厚,不能克服欲望,就如同挖根求木茂,堵源求泉流远 的句子: , 。 15.《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 ; , 。 16.《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 ”说明人们开始都 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答司马谏议书》 17. 1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 是: 是: , 。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 , , 。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侵官”罪名加以反驳的四句是: , , , 。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和司马光议事每不合,主要是政见和方法不同的原因, 因此简略地写回信,不再辩解,但是又因为“ , , 2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文中揭示众官对他汹汹然的原因的句子是:, 2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文中揭示众官对他汹汹然的原因的句子是: , , 。 2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例说明先王做事也会招致百姓反对,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 对的句子是: , , 。 2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 ”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2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 , ”可看 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25. 2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两句是: , 。 2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可以说 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2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 , , ”三句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 名正言顺、合理合法。 《阿房宫赋》 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_ 。 《阿房宫赋》以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借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 , , 。 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 , ; , 。 31 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 , 。 ,_ 。 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 , 。 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 , 。 《阿房宫赋》用“ , ”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六国论》 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 , , , ”的精辟论点, 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 , ,以有尺寸之地” 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 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 。” 39.结尾指出“ , , ”,明确体现文章 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 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文档评论(0)

mph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上海谭台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310115MA7CY11Y3K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