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臌胀”医案100例.doc

  1. 1、本文档共2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臌胀”医案100例 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有见效快、副作用小、经济等优势。 本文提供中医治疗臌胀医案100例,以供大家参详。 1 许某,男,33岁,住院号2557。 初诊:1958年8月6日。 主诉:气急伴下肢浮肿一周。 病史:1955年因关节疼痛发现“风湿性心脏病”,反复出现心悸、气急,有时伴有水肿。 近一周来,气急加重,下肢浮肿。 心脏听诊心尖区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Ⅲ级杂音,主动脉瓣区亦可闻及收缩期Ⅲ级杂音,心律齐,心率120次/min。 腹部叩诊,有移动性浊音。两下肢凹陷性水肿。 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闭锁不全、主动脉瓣狭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Ⅲ度)、心源性肝硬化。 医案:下肢浮肿,上升及腹,溲少气促,纳谷不馨,臌胀。脉濡,苔白腻。 为脾虚不能化湿,湿为阴邪,无阳则无所克制,泛滥成灾,水肿乃成。方以健脾、温阳、利湿为主。 潞党参18克 肉桂丸2.4克 (吞) 焦白术12克 茯苓皮18克 冬瓜皮12克 陈葫芦瓢30克 生米仁12克 川椒目3克 赤芍药9克 疗效:服五剂后,浮肿尽消,体重由112斤下降至96斤,自觉症状亦已好转。 本患者在住院期间,同时合用西药,如强心药地高辛、利尿药氢氯塞嗪等,但观其住院前的病史,亦应用以上药物,而水肿加重,心力衰竭不能控制。加用中药上方后,水肿迅速消退,每日约去水1.5千克余,应该属于中医中药的作用。 【按语】方中用党参、白术、茯苓皮以健脾利湿,加用肉桂,取五苓散意,以达到温阳利水的目的,川椒目能“治水腹胀满,利小便”(《新修本 草》),“治十二种水气”(《药性本草》),“能引诸药下行渗道,所以定喘下水”(《本经逢原》)。 赤芍药能“利小便,下气”(《本草品汇精要》)。故用川椒目和赤芍药以加强利水消肿的作用。 张羹梅 2 闫某,男,56岁1诊 西医病名:肝硬化腹水 中医病名:臌胀 中医病名标准:臌胀 西医病名标准:腹水 证候:脾肾阳虚,肝郁 治法:温阳,利水,温补脾肾之阳,行气 主方:真武汤加味 服药方式:口服 剂型:汤剂 2诊 西医病名:肝硬化腹水 中医病名:臌胀 中医病名标准:臌胀 西医病名标准:腹水 证候:脾肾阳虚,肝郁 治法:温阳,利水,温补脾肾之阳,行气 主方:真武汤加味 服药方式:口服 剂型:汤剂 3 孙某,女,54岁1诊 西医病名:胃肠神经官能症 中医病名:臌胀 中医病名标准:臌胀 西医病名标准:胃肠神经官能症 证候:肝脾阳气不调,湿浊阻滞 治法:健脾,益气,理气,除湿 主方:六君子汤加减 服药方式:口服 剂型:汤剂 2诊 西医病名:胃肠神经官能症 中医病名:臌胀 中医病名标准:臌胀 西医病名标准:胃肠神经官能症 主方:增液汤加味 服药方式:口服 剂型:汤剂 3诊 西医病名:胃肠神经官能症 中医病名:臌胀 中医病名标准:臌胀 西医病名标准:胃肠神经官能症 主方:六君汤减去的药物 服药方式:口服 剂型:汤剂 3诊 西医病名:胃肠神经官能症 中医病名:臌胀 中医病名标准:臌胀 西医病名标准:胃肠神经官能症 主方:六君汤加味的药物 服药方式:口服 剂型:汤剂 4 陈某,男,42岁1诊 西医病名:慢性肝炎 中医病名:腹水 中医病名标准:腹水 西医病名标准:慢性肝炎 证候:臌胀 治法:逐水,温肾,壮阳,祛瘀 主方:十枣汤 服药方式:口服 剂型:汤剂 1诊 西医病名:慢性肝炎 中医病名:腹水 中医病名标准:腹水 西医病名标准:慢性肝炎 证候:臌胀 治法:逐水,温肾,壮阳,祛瘀 主方:肾气丸加味 服药方式:口服 剂型:汤剂 5 魏某,女,27岁。 主诉及病史:因产后腹胀18天,于1959年10月12日住院。入院后诊为“肝硬化腹水”,转中医科治疗。 诊查:症见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头晕头痛,气短腹胀,脐略外凸,两下肢肿,双足发凉,便溏,有恶露,口苦,舌淡苔白,脉细弱。 辨证:证属脾肾阳虚。 治法:宜温肾健脾,化气行水。 处方:熟地24g山药12g山萸肉12g丹皮12g茯苓30g泽泻15g肉桂12g附子15g车 前子30g(包煎)牛膝15g宜低盐饮食。 服药1剂后,头痛减轻,腹胀亦减,余症同前。 继用上方药2剂,尿量增多,腹围缩小,腹胀减轻,仍有恶露,口苦、大便稀,日3~4次。 继用上方药6剂,尿量明显增多,腹胀减轻,食欲好,无恶露,大便日1次,脉舌同前。 继用上方药3剂,腹胀消退,腹变平坦,脚已不肿,尿量减少,大便软,面色较前红润,食后腹稍胀,舌淡苔白薄,脉虚细。 证属脾胃虚弱。 治宜健脾益气,佐以利水。 处方:党参9g姜半夏9g白术9g茯苓15g陈皮9g炙甘草9g附子9g车前子30g(包煎)生姜9g大枣2枚服药6剂,腹不胀,无不适,肝脾未触及,二便正常,苔薄白,脉缓。 痊愈出院,嘱注意休息。内服舒肝丸调理。 按语:臌胀又称“单腹胀”。 临证有“气臌”、“血 臌

文档评论(0)

130****97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