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偶联废催化剂的收集、包装和采样规范编制说明.pdf

一氧化碳偶联废催化剂的收集、包装和采样规范编制说明.pdf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一氧化碳偶联废催化剂的收集、包装和采样规 范》 编制说明 一、工作情况简介 1 标准制定的目的和意义 乙二醇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战略性大宗化工基本原料,用途十分广泛,大量用于生 产聚酯。近年来我国乙二醇表观需求量呈现逐步增长态势,截至2019年中国乙二醇表观 需求量达1733万吨,由于乙二醇需求量较大,国内生产量满足不了下游行业需求,需依 赖进口,2019年中国乙二醇进口量达到了995万吨。2020年1-3月中国乙二醇进口量达到 280万吨,比2019年同期增长7.5%,对外依存度高达60%,严重制约了我国聚酯及下游 产业的发展。传统的乙二醇生产方法是石油-乙烯-环氧乙烷-乙二醇路线,而我国石油 对外依存度已高达60%。我国的资源结构特点是缺油少气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因而发展 草酸酯法煤制乙二醇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我国乙二醇突出的供需矛盾,保障聚酯及下 游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同时提升煤炭资源高效清洁转化利用 水平。 草酸酯法主要是以一氧化碳(CO)与亚硝酸酯为原料,以Pd/α-Al O 作催化剂进行 2 3 偶联反应而生成草酸二甲酯,再以草酸二甲酯为原料,利用铜基催化剂催化加氢制取乙 二醇。在此过程中,一氧化碳偶联制草酸二甲酯反应是煤制乙二醇的关键步骤,该反应 是煤制乙二醇中实现无机物C1到有机物C2转化的关键步骤。这一步骤中使用的催化剂的 活性组分为贵金属钯,其含量通常在0.15%~0.5% (质量分数)的范围内。 一氧化碳(CO)偶联催化剂的研究和应用对解决我国乙二醇产能不足的问题起到了 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某些化学物质会使催化剂中毒,例如含磷、 硫、铅、汞、砷及卤素等的有机或无机物对催化剂的破坏作用很强,将导致催化剂的永 久性失活,无法恢复活性而成为废催化剂。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一氧化碳偶联致废催化 剂多达2500t,并且该废剂已被列入《国家危废名录》,其危险特性为毒性,属于固体 危废,应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该废剂中有一定含量的贵金属和其他有可回收价值 的金属,将其作为二次资源回收利用,既可提高资源利用率,更可避免废剂带来的环境 问题。目前国内有多家企业能进行该废剂的回收处理。 在该废剂的回收处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将废剂从相应的装置中卸出、收集,并经过 包装后,运往回收处置企业,期间,还需要双方共同进行现场采样。鉴于该废剂属于危 废,因此对其收集、包装和采样行为有更高的规范要求。而我国在废催化剂的规范管理 方面起步较晚,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在废催化剂的收集、采样和包装等环节缺乏系统的 技术规范和标准,不利于废剂的回收和处置。为了降低和消除废剂回收处置过程中的HSE 1 风险和质量风险,提高废剂在收集、采样和包装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优化资源的 回收利用,促进危废处置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研究和制定一氧化碳偶联废催化剂处置 过程相关系列标准势在必行。 2 标准起草单位、主要起草人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中国物资再生协会贵金属工作委员会、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化肥分公司 (待补充)。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苑志伟、李金云、殷喜平、蒋绍洋、徐劲松、李叶、边疆、郭 继川、杨毅、张俊、孙岩、魏强、梁红 (待补充)。 3 主要工作过程 2019 年1 月至3 月,标准立项,成立工作组,确定职责分工,制定工作方案。 20 19 年4 月至6 月,了解收集国内外废催化剂回收领域的有关标准、规范、法规等 文献资料,调研该废剂从卸剂到处置的实际运行模式和控制要求,确定标准框架和结构。 20 19 年7 月至9 月,标准起草小组召开第一次研讨会,相关产废企业和回收处置企 业参会。系统讨论了该废剂的收集、包装和采样的具体要求。 20 19 年 11 月,标准起草小组赴产废企业和回收企业现场进一步观摩和了解卸剂、 包装和采样过程。 2019 年11 月至2022 年12 月,编写标准草案。 2023 年2 月至3 月,组织了第二次讨论会,参会的各位专家从标准技术内容的充分 性、适宜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对标准草案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提出了修改和补 充完善意见和建议,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文档评论(0)

哈哈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宁**

1亿VIP精品文档免费下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