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第4版)中职全套教学课件.pptx

美育(第4版)中职全套教学课件.pptx

  1. 1、本文档共3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美育(第4版)中职全套教学课件.pptx美育(第4版)中职全套教学课件.pptx美育(第4版)中职全套教学课件.pptx美育(第4版)中职全套教学课件.pptx

美育(第四版)——美即生活全套PPT课件0 绪论.pptx1 美的起源和发展.pptx2 美的本质和特征.pptx3 美的类型.pptx4 审美与美感.pptx5 形式美的欣赏.pptx6 自然美的欣赏.pptx7 社会美的欣赏.pptx8 科学美的欣赏.pptx9 技术美的欣赏.pptx10 艺术美的欣赏(1).pptx11 艺术美的欣赏(2).pptx12 创设美好环境.pptx13 塑造良好形象.pptx14 培养高雅生活情趣.pptx15 缔造美丽人生.pptx 美育的任务美育的育人功能美育的学习方法美 育 简 史绪 论美育的性质 下一页回目录页美 育 简 史阅读教材,梳理美育发展简史,然后填表。历史时期摘 要古代孔子大力提倡“诗教”和“乐教” 荀子认为音乐可以促进道德教育 柏拉图十分推崇音乐和史诗的教育作用 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审美教育的三种功能 文艺复兴及近代席勒的《美育书简》首次提出“美育”的基本理论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创立美学体系王国维提出美育是培养“完全之人物”的一项重要内容 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教育主张 上一页回目录页美 育 简 史历史时期摘 要新中国成立前王统照认为美育是“改造人间的福音,铲除万恶的利器”丰子恺宣传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并积极开展审美教育朱光潜把艺术看成美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教育部规定实施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七五计划》重申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织部分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阅读教材,梳理美育发展简史,然后填表。 上一页下一页回目录页美育的性质五育教育目标德育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智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智力开发 体育增强思想素质 劳育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养成 美育陶冶情操,温润心灵,塑造灵魂 五育的教育目标美育的定义 美育是以一定的美学理论指导人们的审美实践活动,培养人们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上一页下一页回目录页美育的任务 上一页下一页回目录页美育的育人功能 上一页回目录页美育的学习方法 美逐步走进人类精神生活从工具到礼器1 美的起源和发展有意味的形式 上一页下一页回目录页从工具到礼器 简述教材中图1-1、图1-2、图1-3的石块在外形上的特点。 【思考与交流1】(P4) 【思考与交流2】(P4) 【知识链接】(P4)思考·交流·品味 上一页下一页回目录页提 示 图1是自然界中不规则的石块。 图2是打制石器,上宽下窄,呈棱锥状,左右大体均衡,棱线明显,便于使用。 图3是磨制石器,两侧均匀,双面磨刃,兼具使用和审美的功能。返回 上一页下一页回目录页提 示 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在考虑工具实用性的同时,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渐提高。可见,美产生于人类创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实践中。返回 上一页下一页回目录页提 示 石器首先作为劳动工具引起人们的热爱,因而同时被当作了美的对象。后来,其中的一些器物成为统治者威权的象征。这表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美逐渐从工具的实用价值中凸显出来,进而成为一种精神追求。也就是说,美从实用性向非实用性转化。不过,玉钺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是古人崇拜心理的体现与审美观念的延续。返回 上一页下一页回目录页有意味的形式 观看教材中的图1-5、图1-6、图1-7,说说陶器的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思考与交流1】(P5) 【思考与交流2】(P5-6) 【品美沙龙】(P6)思考·交流·品味 上一页下一页回目录页提 示 器物的造型和装饰图案。返回 上一页下一页回目录页提 示 这三件器物均呈圆形,造型规整、美观,便于盛物、放置和搬动;因功用不同,器口、器底的大小不同,腹部鼓出的程度也不同。图1-6和图1-8两件器物的两侧有耳,前者可以穿绳(便于提水),后者或为一种装饰(也有助于端挪)。返回 上一页下一页回目录页提 示 这些图案来源于先民的生产生活,抽象化、符号化的纹样里积淀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的内容,能给人带来感官的愉悦,所以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这些纹样的出现和普遍应用,表明先民把握美的规律的能力有了提高,也表明他们不仅注意器物的实用价值,而且还注意它们的审美价值。 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事物的实用价值先于其审美价值,但随着人类观念形态的变化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人们逐步把实用和审美紧密地结合到一起。返回 上一页下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6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文档下载后如有问题请联系我。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