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理机制与4C教学模式建构-《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年4期).docx

  • 0
  • 0
  • 约8.04千字
  • 约 196页
  • 2023-06-19 发布于四川
  • 正版发售

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理机制与4C教学模式建构-《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年4期).docx

  1. 1、本文档共196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理机制与4C教学模式建构 作者:钟柏昌 刘晓凡 来源:《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04期 摘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于国家发展、社会繁荣和个体成长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功利化的教育环境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集中体现为“窄口径”与“高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以大概念、聚类思想、深度学习和归纳思维等为理论基础,其学理机制体现在:大概念是居于课程核心位置的抽象概念,是支撑创新能力的基石;聚类思想强调解决某一类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为大概念提取奠定扎实基础,旨在实现学习的迁移应用;深度学习是形成专家知识结构的关键,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归纳思维是引导学生从聚类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关键,旨在促使学生在思维训练中完成概念提取与内化。在该学理机制的指导下,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应以大概念为基石,由“聚类教学(C1)→概念提取(C2)→关联内化(C3)→迁移创新(C4)”四个层层递进的环节推进,最终指向创新能力培养,即所谓4C教学模式(或金字塔模型)。该模式有助于学生在“情境化→去情境化→情境化”的学习阶梯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在其实施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课程内容重组、教学过程重构以及教学评估革新等方面的复杂性带给教师的挑战。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4C教学模式;大概念;聚类思想;归纳思维;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95(2021)04-0020-13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21.04.003 基金项目:2021年度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培育项目“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跨学科教育模式研究”(ZDPY2104)。 作者簡介:钟柏昌,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刘晓凡,硕士研究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时代价值 “创新能力”作为21世纪人才所应具备的关键特征,受到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美国“21世纪技能联盟”提出指向21世纪不可或缺的三套技能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数字素养技能和职业与生活技能(贺巍等,201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将实践创新纳为6项核心素养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林崇德,2016)。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欧盟的“八大核心素养”、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宣言》以及日本的“21世纪型能力”,无一不重视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培养(胡小勇等,2018)。 面对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世界各国纷纷把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例如,日本陆续出台了5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美国先后发布了《科学与国家利益》和《技术与国家利益》两份报告;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批准了“顶尖科研资助项目”以及《研究和创新协定》(林崇德,2018)。这些发达国家都力求通过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来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也在顶层设计层面做了很多部署。例如,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5月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推动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再次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要从中小学做起,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的能力;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以及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020年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然而,在当前以应试教育为主流的环境中,泛功利化的思想使课堂变成了“容器式”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李森等,2008)。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出现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但绝大多数的课堂并没有发生深层次的实质变化。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支撑创新时代的变革,是教育界面对的重大挑战,需要开展持续的探索。对此,有学者提出要从改革教学模式入手,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养成的教学模式(刘学忠,2008)。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在聚类教学、大概念、深度学习等教育理念指导下,构建面向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创新能力的内涵辨析及其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