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说明-《基于梯次利用的锂离子动力电池设计导则》.pdf

编制说明-《基于梯次利用的锂离子动力电池设计导则》.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基于梯次利用的锂离子动力电池设计导则》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1 任务来源 《基于梯次利用的锂离子动力电池设计导则》团体标准是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批准立项,文件任务号为2020-11。本标准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产业技术 创新战略联盟提出,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蜂巢 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宝能汽 车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 司、浙江华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起草。 1.2 编制背景与目标 为提升废旧动力电池的经济价值、降低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碳排放水平,便于 开展废旧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及再生利用,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电动汽车产业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提出起草《基于梯次利用的锂离子动力电 池设计导则》。该项团体标准的编制工作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 简称“中汽中心”)牵头,2019 年4 月启动标准的编制工作,计划完成年限2021 年 底。 1.3 主要工作过程 中汽中心在标准起草之初即着手准备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充分发挥在新能源 汽车共性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开展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 与整车生产企业、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及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企业保持密切的沟通与交 流,为标准的编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9 年3 月22 日—23 日,联盟在北京组织共性课题申报答辩评审会。中汽中 心汇报了课题研究方案,经过专家的质询和讨论,确定由中汽中心负责牵头起草《基 于梯次利用的锂离子动力电池设计导则》团体标准。 2019 年4 月—9 月,标准起草组开展了新能源整车企业、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及 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企业调研工作,了解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现状及各方诉求。 2019 年10 月17 日,联盟在天津组织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交流会。标准起草组重 点介绍了标准编制进展及成果,经过与会专家的共同讨论,完善了标准制定的思路。 1 2019 年11 月—12 月,本着整车优先的原则,标准起草组开展了第二轮整车企 业调研工作,充分听取整车企业意见。 2020 年4 月2 日,中汽中心组织召开在线标准研讨会,相关企业共20 多位专 家参与了团体标准的讨论。在本次讨论会的基础上,标准起草组修改完善团标初稿, 形成第一版标准文稿。 2020 年11 月10 日,进行专家评审工作,听取行业专家意见。 2020 年12 月—2021 年4 月,根据专家评审会意见,开展调研工作并对标准文 稿进行修订。 2021 年4 月7 日,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组织回收 利用标准起草组会议,修订后的标准文稿作为《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梯次利用 第5 部分:可梯次利用设计指南》推荐性国家标准的预研成果进行了重点讨论。 2021 年5 月—9 月,征求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内容,形成本次的标准文稿。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 我国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领域已走在国际前列,为拿到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 电池生产企业和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动力电池设计方面的重点集中在能量密度等 技术指标方面,并没有去考虑便于后端的回收利用,本标准编制本着促进技术进步、 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的科学性与规范性,重点从后端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时遇到的问题 和需求出发,提出对前端动力电池的可回收利用设计要求,重点遵循了以下编制原 则。 2.1.1 符合性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标准工作化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 则》的要求进行编写,并符合TCS 2009 《中国标准编写模版》国家标准的电子文本 要求。 2.1.2 合理性 标准的内容应便于实施,并且易于被国内外同行业所引用。在标准编制过程中, 充分调研多家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企业在综合利用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对动力电池 可回收利用的设计需求,并与生产企业进行充分沟通确认。 2.1.3 针对性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认证主体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