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2014年大清河山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江苏农业科学》(2020年22期).docx

  • 0
  • 0
  • 约3.05千字
  • 约 43页
  • 2023-06-13 发布于四川
  • 正版发售

1985—2014年大清河山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江苏农业科学》(2020年22期).docx

  1. 1、本文档共43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1985—2014年大清河山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作者:祝冰洁 王刚 何晓燕 周旷 翁白莎 付晓娣 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20年第22期 摘要:基于1985年、2000年、2014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对大清河山区长期土地利用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讨论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背景及经济社会因素。结果表明,大清河山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在1985—2000年总体保持稳定,而在2000—2014年变化较快;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城乡、工矿及居民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尤其2000年以来快速增长;林地规模总体不变,但其构成在2000—2014年间发生明显变化,灌木林地大量转化为有林地,高覆盖草地面积比例也有所增加,林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人类活动在大清河山区土地利用变化中起主导作用,在区域人口、经济持续增长背景下,林草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关政策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 关键词: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格局变化;驱动力;大清河山区 中图分类号:F323.2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22-0283-08 作者简介:祝冰洁(1995—),女,河南固始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文预报研究。E-mail:563146168@。 通信作者:王刚,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生态水文模拟与调控、水资源及水环境综合管理等研究。E-mail:wanggang@。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系统影响的最直接表征[1],其变化必然会引起自然水循环及其伴生的水化学过程、水生态过程和水沙过程发生变化,因而研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水文系统、生态系统、洪水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是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2-8]。1992年联合国制定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国际上关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正式开启。1995年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联合提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计划,进一步提出将土地利用过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自然及人文响应、全球和区域的综合模型作为研究主题,至此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成为众多国际组织及国家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9]。目前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域尺度,主要分析流域内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对区域水文循环、生态环境安全、洪水风险管理的影响[10-16];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评估一般采用动态变化度、趋势度、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等指标进行评价以及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其驱动力进行分析[17-20]。 生态建设等人类活动可快速改变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空间分布格局,或改变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速度与平衡状态[21]。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太行山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绿化工程,而大清河山区是太行山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尤其是关注林草地规模、结构、布局的变化,可以评估山丘区生态建设成效。同时,充分挖掘和发挥林草地天然生态系统等绿色基础设施对水循环的调节作用,是最大限度减缓水患灾害,系统解决流域水问题的有效途径[22]。在大清河流域下游白洋淀地区有雄安新区,立足雄安新區的防洪安全,遵循水循环多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水力联系,从流域尺度、全过程洪水风险防控角度,选取大清河山区作为研究区具有典型性,可作为进一步开展生态海绵流域建设、坡面-河道系统自然调节能力评估等研究的基础。 1研究区概况 大清河山区位于海河流域中部、太行山区西北部,地跨晋、冀、京3省(市),地理坐标为113°34′~116°10′E,38°18′~40°03′N,总面积1.85万km2,其中在河北省保定市行政范围内的面积超过60%。大清河系均发源于太行山迎风坡,分南北2支,呈扇形分布。主要河流有南支的潴龙河、唐河、漕河、瀑河,以及北支的易水河、拒马河等。河道径流自西向东经王快、西大洋、横山岭、口头、龙门、安格庄等水库调节后下泄,进入大清河淀西平原区,由白洋淀、东淀等洼淀滞蓄后进入大清河流域淀东平原区。太行山迎风区为我国大暴雨集中地带,加之土石山区地形陡峻、植被土壤条件差,使得发源于此的大清河系洪水具有陡涨陡落、洪峰高、历时[JP3]短的特点,极易形成特大洪水。历史上曾发生“63·8”特大洪水,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从洪水发生链路、风险防控角度,上游山区生态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下游雄安新区的防洪安全。研究区位置、河流水系、行政区划等基本情况见图1。 2材料与方法 2.1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1985年、2000年、2014年3期1∶10万矢量土地利用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用于流域气象背景分析的流域及周边地区11个气象站点1960—2013年的逐日气象数据,由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用于社会经济背景分析的保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