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圈理念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18年10期).docx

  • 0
  • 0
  • 约2.32千字
  • 约 19页
  • 2023-06-13 发布于四川
  • 正版发售

生态圈理念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18年10期).docx

  1. 1、本文档共19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生态圈理念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作者:曲绍旭 来源:《职业教育研究》2018年第10期 摘要:高校生态圈以大学生创业发展能力提升为基础,通过融合各培育主体,达到培育主体合作共赢、满足就业需求、拓展就业理念、提高就业能力等目标。高校生态圈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对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表现在完善就业培育模式、满足社会就业需求、降低流转成本等方面。为进一步完善这种培育模式,需要以就业、资源整合为基础形成多元化的培育主体,并在其基础上完善经验性的培育指标和具体的培育任务,最后形成培育系统和流程化管理,以此构建完整的以就业关联性为基础的合作平台。 关键词:高校生态圈;大学生; 就业能力;培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10-0051-05 大学生就业率的高低是衡量大学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而“就业率的差异直接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相联系”[1],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完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模式逐渐成为我国高校的重要职责。此外,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社会对人才(尤其是高校学生)能力的需求愈加多元,在这种情况下,完善教育、科研、就业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也显得尤为必要。近几年,围绕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各高校在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效果评估、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要素整合[2]等方面逐渐发展出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培育模式。由于高校间在就业的针对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且各地大学生所面对的就业市场和就业环境亦有所不同,因此很难形成统一的、可借鉴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模式。因此,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方式的优化还需从机制优化的角度出发,通过整合就业培育所涉及的要素,进而夯实培育平台。笔者以高效生态圈的构建为出发点,试图将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相关的高校(包括学生、教师、高校管理部门等)、社会(包括企业、政府等主体)等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层次化、多元化、网络化的培育平台。 一、概念阐释与理论综述 (一)概念阐释 生态圈本是生物学的概念,意指所有生物及其关系的整合,是生态系统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圈的构成不仅需要各组成要素之间功能的发挥,还需要内外部环境的配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系。许多学科为了更好地进行系统性的研究,纷纷引入生态圈的理念,出现了金融生态圈、社会生态圈、创新生态圈等概念,并延伸出诸多可借鉴的成果,拓展了其学科的研究领域。 高校生态圈以大学生的创业发展能力提升为基础,通过融合大学生、高校管理部门、科研部门、企业等主体,以创业、项目研发、学习娱乐等为内容,形成主体合作共赢、社会多元需求的标准化满足、社会本位教育理念的拓展、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升、建构主义教学的有益补充等目标。高校生态圈各主体能发挥自身所长,对大学生来说,能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模式,如同生态圈的运行机制。此外,学生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有所提升,甚至为达到某些科研、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合作模式。 (二)理论综述 1990年,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ASTD)提出 “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影响能力”等就业能力特征,正式把“就业竞争力”引入教育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随后,加洛尔(Galor)等学者进行了拓展性研究[3]。西方学界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育模式研究主要集中于专业能力提升、社会实践、社会参与等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影响。包括:其一,能力培养的市场考量。以学校或专业评估机构所做调研为基准,通过对人才市场进行分析,确定所需人才类型与数量,据此确定专业及学生培养目标,分解综合能力与专项技能,编制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4]。其二,多元主体的实践结合。在“双元制”模式的引领下,强调理论与生产实踐的结合,突出知识积累和技术应用。同时,学校、企业、学生等主体在实现充分沟通,企业与学校建立双互实习基地,学生或学校与企业建立前期工作合同,既能实现实践教育的长远发展,又能解决各主体的后顾之忧。其三,教学设计的社会参与。在教学设计方面,除依据政府或行业制定的标准外,更多邀请企业参与制定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计划与实际对接,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对接[5]。 在国内,孙富安、孙祥等学者围绕方式与方法等问题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研究[6-7]。从近几年的研究成果看,国内学者是以思想理念为基础、以目标定位为方向、以经验借鉴为方式来展开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包括:其一,对就业能力教学理念的反思。认为就业能力已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就业能力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因此,要完善管理和激励机制,规范教学活动,激发教师和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8]。其二,对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认为教学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培养目标要区别开来,就是说,两者在人才去向、培养方案、培养内容方面要体现其属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