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平面视角下“谁”的不定性研究-《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5期).docx

  • 0
  • 0
  • 约1.21千字
  • 约 5页
  • 2023-06-12 发布于北京
  • 正版发售

三个平面视角下“谁”的不定性研究-《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5期).docx

  1. 1、本文档共5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三个平面视角下“谁”的不定性研究 作者:李海华 喻继红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第05期 摘 要:“谁”作为一般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发挥着指示和称代作用,它在句中并不仅仅表示疑问,而且还有一些非疑问用法。其用法的灵活性具体表现在语义、句法、语用上,这三个方面共同指向其不定性特征。 关键词:疑问代词 谁 不定性 三个平面 不定性,属于名词、代词的一种性质,具体指代内容因语境的不同而不定,在句中所充当的句法成分、所处位置不定,在交际中表达方式因说话者不同而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凝固性。 代词的不定性产生于代词的立类过程中,著名学者曾聪明指出“代词的主要两个本质特征是:①‘指出’事物而非‘代替’事物;②极大地概括性和不定性。”[1]曾聪明指出了代词的不定性特点。同样,疑问代词用于指代事物,它跟所代替的对象的语法功能大致相当,即所代的词语能作什么语法成分,代词就能作什么成分。疑问代词有不定性特点,那么作为典型疑问代词的“谁”的不定性也就顺理成章了。 疑问代词“谁”的不定性表现在由于指代内容不同,在句中充当的句法成分不定,从而產生不同的语用效果。三个平面理论是继传统语法理论与结构主义语法理论之后,大量学者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并结合汉语实际进行研究的结晶。这一理论促进了形式与意义、静态与动态、描写与实用的结合,使语言研究更深入、更全面。 一、语义层:“谁”的指代内容的不定性 疑问代词“谁”有疑问和非疑问用法,非疑问用法在疑问用法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并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谁”的疑问用法 疑问句本身就带有不定性,因不确定而发问。“谁”作为疑问词,在疑问句中主要问人,是说话人期待回答的一种语言方式。它一般出现在选择问(是小李,还是谁?)和特指问(谁叫他来的?)中 。尽管两个句式的疑问点不同,但它们的共同指向是相同的,即通过提问而得以确认,以消减不定性。 (1)王教授是谁? 确定“王教授”是谈论的对象,要用表示人的姓名、具体身份、职务、特征与他人的关系等的名词性成分进行说明确认以减少疑惑。 疑问句即有疑而问,疑问代词作为一种疑问手段,“谁”则是设疑的一个焦点,在答语中也能发现它的不定性特征。 1.回答中单复数不定 (2)这是谁干的? 这是发问的常用句式。针对这个问句,回答有:小明干的;那群孩子干的。这里的不定性就表现为问话人对回答的把握,他没有意识去确定是个体还是群体,也没有必要,这种问法即使得到了第二种回答也不足为奇。在不同的回答中“谁”的内涵也不同,可以是单数,也可以是复数,当然还可以有更丰富的表述。 2.回答中的肯否不定 在很多情况下,说话人的问话是希望得到回答,多采用疑问句,但有时候说话人只是进行确认,多采用反问句和设问句,不需正面回答,但含有隐性回答。 (3)谁没有儿女,谁能忍受敌人的欺凌?(朱然《黄河大合唱》) ···试读结束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