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8期).docx

  • 0
  • 0
  • 约1.38千字
  • 约 5页
  • 2023-06-12 发布于北京
  • 正版发售

浅谈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8期).docx

  1. 1、本文档共5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浅谈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作者:葛爱华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第08期 摘 要: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随着语言与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及语言教学理论的长足发展,人们普遍对语言教学的本质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汉语教学(对少数民族学生)亦是如此。本文将以怎样看待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如何进行文化教学作为论述的主旨。 关键词:少数民族 汉语教学 文化教学 一、引言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句内容简单、语法丝毫没有错误的话,说出来却产生了偏差,甚至让人处于尴尬境地。如在饭桌上主人询问客人是否还需要添饭时说:“您还要饭吗?”,对方有可能会不高兴,这是因为汉语里的“要饭”与“乞丐”同义。[1]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由于其他相关知识的欠缺而导致学生语言学习困难的事例屡见不鲜。如“你真是个‘老油条’。”这个句子,好多学生(包括汉语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不理解,他们会问“人怎么会是食物呢?油条怎么还会有老与不老之分呢?”其实这里的“油条”已经发生了转义,不再指食物,而指世故圆滑、自由散漫、玩世不恭的人,多用于染有恶习的青少年。这个引申义和“油条”的本义(新炸的油条很脆,易咬断,放久了的油条则显得油腻且不易咬断,变得很柔韧,可以拉很长)有关,人们由此产生了联想,这反映了汉族人的思维与推理方式。由此可见,用语言进行交际,并不仅仅是语言的拼凑,它还与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处世方式、思维方式、谚语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行为方式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由于各民族在生活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社会现实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民族文化也必然存在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如果把文化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总体概念来看,语言属于人类总体文化,即大文化的范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它是文化的符号,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个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可以说,语言与文化是水乳交融的,没有语言就谈不上文化。”[2]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它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文化形形色色,语言也多种多样。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不同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也常常会遇到困难。学习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该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操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3]也就是说,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三、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汉语的语言单位,特别是词语,体现了汉族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述了汉民族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许多汉语语言成分只有挖掘出它包含的文化内涵,才能得到圆满的诠释。像“红娘”“马大哈”“太···试读结束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