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哈”-《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8期).docx

  • 0
  • 0
  • 约1.99千字
  • 约 13页
  • 2023-06-12 发布于北京
  • 正版发售

谈谈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哈”-《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8期).docx

  1. 1、本文档共13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谈谈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哈” 作者:蒋红梅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第08期 摘 要:本文就“哈”在四川方言中的运用情况,从语气角度以四类句子来分析“哈”的具体运用。“哈”缀于陈述句句末和句中,重在给听者传达信息;缀于祈使句句末则能使语气显得更委婉,易于接受。在疑问句的四大类型中,“哈”只能用在是非问句句末,而在其他疑问句中则不能用。 关键词:四川方言 哈 陈述句 疑问句 感叹句 祈使句 四川方言中存在的口语词“哈”近年出现的频率较高。“哈”这一语气词的用法并不独现于四川方言中,在贵州、北京方言,以及其他方言中也有这样的用法。1994年,贺阳在《方言》第一期发表了“北京话的语气词‘哈’字”一文,说明那时在北京话里已经出现了这一用词现象。十几年过去了,“哈”字并没有以语气词的身份进入民族共同语。 在新华字典中,“哈”字被分为四个词项阐述: ①作成词语素使用时有以下情况:作动词,如“哈了一口气”;作象声词,如“哈哈大笑”;作叹词,如“哈哈,我猜着了”。 ②作不成词语素使用:如,哈里发(默罕默德逝世后,伊斯兰教国家政教合一的领袖的称呼),哈萨克斯坦、哈尼族、哈密瓜。[1] 可见,“哈”一直都不是以语气词的身份存在于汉民族共同语中的,而却有以语气词身份存在于方言中的现象。本文所论及的“哈”是指存在于口语中的一系列情况。 “句子从语气角度看,一般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分别表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2]下面就这四种句式分别阐述“哈”的运用情况。 一、“哈”在陈述句中的运用情况 “‘哈’用在句末,它表达的语气意义是说话人在对所说的内容有所认定的基础上,询问听话人是否赞同或以询问的方式要求听话人对这一内容予以的肯定。”[3]这种情况在陈述句中体现得较明显。“哈”用在陈述句中,是在向听话者传达一种信息,进而希望听话者给予肯定的答复,表示对这一消息已经收到,而不重在对消息本身的可信度加以肯定或否定,即说话者在向听话者表示一种申辩,一种说明。这也是“哈”在陈述句和疑问句中起不同作用的体现。例如: (1)我今晚加班到九点半哈。 (2)已经中午十二点了哈,你要是再不来,我就过期不候了。 (3)你把这些月饼发下去,一个人五个牛肉馅的、四个火腿肠的、三个花生酱的哈。 (4)今晚吃饺子哈,不想弄菜了。 (5)上半场他表现不错,个人能力展现得很完美,几次突破对方后防线,还让对方吃了两张黄牌哈。 从上述例证中可以得知,在陈述句中,“哈”字既可以用于句中,如例(2)、(4),又可以用于句末,如例(1)、(3)、(5)。“哈”用在陈述句中时,是个轻声[xa],起疑问作用不强。因为陈述句是叙述或说明事实的具有陈述语调的句子,故这一特性是由陈述句的句子性质所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所陈述的内容往往是说话者二者之间的信息传递,第三人称信息的传递则相对较少。如例(1)、(2)、(3)、(4)内容皆是关于说话者二者间的信息,例(5)则是对第三人称者的评价。陈述句中“哈”字的这一用法在四川方言中较多,且在口语交际中所起的作用日渐明显。 二、“哈”字在疑问句中的运用情况 “具有疑问语调表示提问的句子叫疑问句。”[4]“哈”用于疑问句中,指说话人对所持信息的可信度有很大把握,只需听话者更进一步对自己的话语内容加以肯定,即希望得到对方肯定的答复。这一情况和陈述句中的一种情况有些类似。“哈”用于疑问句句末,往往不是单纯提问,而是以揣测语气陈述,要求对方认可证实,有时揣测语气很弱,简直就是肯定,不过语气委婉罢了。 (一)“哈”字用在是非问句句末 “是非问,它的结构像陈述句,只要用疑问的语调或兼用语气词‘吗’‘吧’等,它一般是对整个命题的疑问,回答是非问句,只能对整个命题作肯定或否定。”[5]对是非问的回答,即“是、对、嗯”或“不、没有”等类似的答复语。在这一情况中,说话者很希望听到对方肯定的答复。因此“哈”在这种情况下,就带有一定的语境义了。例如: (6)像这样的天气还会维持一个星期左右哈? (7)你们老师明年能从美国回来哈? (8)三年级二班今天的任务完成了哈? (9)吃饭了哈? (10)伊藤洋华堂十一周年庆大酬宾,全场打五折哈? “哈”在是非问句句末,这似乎已成了四川人是非问的一个习惯了。“语气词和语气不是一一相配的。一方面,一个语气词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语气。一方面,同一语气可用几个语气词,又是似乎无区别,但一般而论,实代表种种细微的区别,这些细微的区别最应该体会。”[6]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是非问后可以加其他的语气词,但是后缀“哈”所起的作用却是其他语气词无法代替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慢慢体会了。如果把上述例子后的“哈”换成其他语···试读结束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