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交际联盟及其语用功能研究-《现代语文》(2017年12期).docx

  • 0
  • 0
  • 约4.57千字
  • 约 74页
  • 2023-06-12 发布于北京
  • 正版发售

多方交际联盟及其语用功能研究-《现代语文》(2017年12期).docx

  1. 1、本文档共74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多方交际联盟及其语用功能研究 作者:刘雪卉 来源:《现代语文》2017年第12期 摘 要:本文通过对《后宫·甄嬛传》的语篇话语分析,探讨多方交际联盟的类型和语用功能。多方交际联盟包括关系联盟和效用联盟两大类;关系联盟根据关系相关性可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联盟,根据关系距离可分为相对永久、不稳定和临时关系联盟;效用联盟基于话语效用最大化可分为“弱→强”“中→强”和“强→中”联盟。联盟的语用功能包括利用面子叠加效应增强话语效果、改变话语指向者以弱化面子威胁、维护联盟中其他成员的面子等。 关键词:多方交际 联盟 礼貌 语用功能 一、引言 礼貌研究长期以两方交际为框架,没有充分关注多方交际中第三方的影响。近年来,多方交际研究兴起,为研究多方交际的(非)礼貌行为奠定了基础。多方交际是指三方或三方以上参与者之进行的交流模式[1](P75-113)。多方交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参与者间可以形成两方交际中不存在的联盟[2],即参与者框架中的人际关系[3](P205-216)。研究联盟现象突破了两方交际框架的局限,为交际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还有利于理解多方交际中的(非)礼貌行为。礼貌研究的经典理论框架,即Leech的六项礼貌原则[4]和顾曰国的五项礼貌更符合汉语语境的礼貌原则[5](P10-18),都基于两方交际提出,没有充分关注交际中第三方对面子威胁和维护的影响[6](P1-7)。虽然Leech提及第三方的存在并修正了模型[7](P167-206),但其礼貌理论仍局限在“说话者-听者”二元框架中。因此,礼貌原则在多方交际中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对于多方交际联盟,国外研究已有较丰富的成果。Caplow提出联盟对抗性假设,即三方交际联盟以权力和对抗为目的[8]。在此理论基础上,国外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联盟的形成机制、特征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多以构建性联盟为对象[9](P49-53)。然而,国外相关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首先,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联盟是对抗性的,忽略了联盟强化群体内和谐的作用,研究不够全面。其次,相关研究多属于社会心理学领域而非语用学领域,主要以宏观的机构性话语为语料,研究联盟的形成和动态协商过程,少有研究讨论联盟的语用功能和对多方交际中(非)礼貌言语行为的影响[10](P318-323)。国内少有专门针对多方交际联盟的研究,而在相关研究中,赵永青以机构性话语为语料,研究英语多人冲突性话语的话语结构,提及多人冲突性话语具有结盟特征[11]。文兵探讨了“替自己人说话”现象,即听者主动维护自己人面子的行为[12](P16-19),该研究虽没有提及联盟这一概念,但可认为“自己人”是与听者同盟的第三方,因此,该研究对听者联盟方面的研究有一定启示。夏登山专门研究了多方交际联盟现象,将联盟分为关系联盟、效用联盟和矛盾联盟三类。关系联盟是由于参与者预先的关系而形成的“天然的荣辱与共的面子共同体”[13](P318);效用联盟的成员为分享效用组建联盟;矛盾联盟指由于参与者的负相关关系形成的面子相互抵触的联盟。该多方交际联盟分类模式为进一步研究联盟现象奠定了基础,但矛盾联盟可归为关系联盟范围,且此分类的标准不统一。 本研究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在夏登山的联盟研究的基础上细化多方交际联盟分类并研究联盟对说话者和听者的(非)礼貌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从而探讨多方交际中礼貌原则的适用性。联盟分析基于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中曹贵人施计让甄嬛作“惊鸿舞”的一段多人会话(完整语料及背景简介见附录)。《后宫·甄嬛传》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人物间的利益冲突不断[14](P194-195),选取的片段交际参与者众多、联盟关系全面,可作为文学文本中研究多方交际的联盟现象的合适语料。对语料的分析采用定性的语篇话语分析法;语篇研究法从语篇层面研究禮貌和不礼貌行为,兼顾说话者和听者两个视角的解读、注重从交际者的内部视角进行阐释[15][16](P19-56),因此能更好地阐释多方交际中的联盟及(不)礼貌行为。 二、理论框架 多方交际联盟研究基于多方交际关系模型。由于多方交际中的听者类型较复杂,下文先简要回顾多方交际听者类型的分类法,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本研究采用的三方交际互动关系模型理论。① (一)多方交际的听者类型 Clark&Carlson提出的SASPO(Speaker-Addressee-Side Participant-Overhearer)模型[17](P332-373)中,对多方交际的听者进行了分类(见图1),根据说话者的意图指向,将听者分为话语接受者、话语参与者和旁听者,其中,直接接受者是话语内容指示者和言外行为的指向者。但SASPO模型无法充分解释多方交际中的“指桑骂槐”现象②,因此夏登山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修正的听者分类模型[18](P111)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