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一齐”的由来-《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5年11期).docx

  • 0
  • 0
  • 约2.31千字
  • 约 23页
  • 2023-06-12 发布于北京
  • 正版发售

副词“一齐”的由来-《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5年11期).docx

  1. 1、本文档共23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副词“一齐”的由来 作者:王静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5年第11期 摘 要:“一齐”由最初的偏正短语演变为限制性时间副词的词汇化过程,是一个理据逐渐模糊、短语性质不断弱化乃至最终消失的过程。本文拟从历时的角度考察这一语言现象并探讨相关问题。 关键词:“一齐” 词汇化 隐喻 副词“一齐”带有“同时义”,《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主编,1980)指出:“一齐”多用于书面,既可指不同的主体同时做同一件事,如“他一走进来,在座的人一齐站了起来”;也可指同一主体同时做几件事,如“要分个轻重缓急,不能所有的工作一齐抓”;并比较了“一齐”与“一起”的不同之处。本文主要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一齐”的演化过程并探讨相关问题,“一起”将另文讨论。 一、“一”和“齐”的语义衍生 (一)“一”的语义发展 《汉语大词典》(2.0版)关于“一”的释义多达31项,华玉明和黄艳梅(2000)、陈新义(2003)、曹成龙(2007)等从哲学、文化、语言学等多个角度对“一”的意义进行了解读。本文在此对“一”的语义虚化过程作一梳理。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一”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世间万物都是由“一”分化而来。“一”的本义表数目,是最小的正整数,常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例如: (1)用赉尔秬鬯一卣,彤弓一,彤矢百;卢弓一,卢矢百;马四匹。(《尚书·文侯之命》) 孔传:“卢,黑也。诸侯有大功,赐弓矢,然后专征伐。”“赉”指赏赐;“秬鬯”的意思是“用黑黍和郁金香草酿造的酒”﹐用于祭祀降神及赏赐有功的诸侯;“卣”是古代的酒器。“一”在其中表确切的数目。 “一”也可以指“第一”。如: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春秋左氏传·庄公》) 在本义表数目的基础上,“一”作为最小的正整数对应事物的整体性,可以引申为“整个”。如: (3)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礼记·杂记下第二十一》) “一”在句法位置上处于状位,语法功能趋于充当状语,语义不断抽象化,因此,它由表“整个”义的形容词虚化为表“完全、全部”义的副词,秦汉时期已可见,以后沿用。例如: (4)王若负人徒之众,材兵甲之强,壹毁魏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有后患。(《战国策》卷六) (5)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史记》卷五四) “壹”(“一”)修饰其后的谓词性成分,表示“无例外地实施某一动作行为”(《古代汉语虚词词典》,1999)。全句可以理解为:大王如果依靠人徒众多,仰仗兵甲坚强,就完全打败魏的余威,而想要以武力来使天下诸侯臣服,我担心自此后患无穷。“壹”在句中作副词使用。例(5)中的“一”同解。 “一”由最小的正整数引申为表“整个”义的形容词,在此基础上,由于句法位置和语义的变化,虚化为表“完全、全部”义的副词,相关性是其语义演变的基础。 (二)“齐”的语义变迁 《说文》:“齐,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麦穗生长是一个群体,而其生长吐穗又是同一的,“齐等”之义由此而生。“齐等”一义覆盖面很广,细分有“齐一”“齐同”等多层含义,多用为实词(《古代汉语虚词词典》,1999)。例如: (6)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周易·说卦》) 高亨注:“齐者,整齐也。”《汉语大词典》(2.0版)援引上例,释为“整齐,平齐”。 (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朱熹集注:“思齐者,冀己亦有是善。”上文意为“看见贤人,便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相他类似的毛病。” “齐”置于动词谓语之前的状位,用作副词,多见于汉以后文献,此后一直沿用。例如: (8)陛下损膳省用,出禁钱以振元元,宽贷,而民不齐出南亩,商贾滋众。(《汉书》卷二四) (9)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同子勋,遣使报文秀,以四方齐举,劝令同逆,文秀即令弥之等回应安都。(《宋书》卷八八) 二、“一齐”的历时演化过程 从文献典籍记载的语言事实来看,“一齐”最初是作为一个偏正式谓词性短语来使用的。如: (10)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功。(《庄子·秋水》) (11)故圣人之牧民也,使各便其性,安其居,处为其所能,周其所适,施其所宜,如此即万物一齐,无由相过。(《通玄真经》卷第八) “一齐”即“完全整齐”,“一”修饰“齐”,《汉语大词典》(2.0版)释义为“相等、均衡”。例(11)同解,“一齐”在句中用于陈述一种事实。 “一齐”在句中谓语位置时,后面可以带宾语。如: (12)彼大儒者、雖隐居穷巷陋室,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争名矣;用百里之地,则千里国不与之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