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化解化学原理学习难度的几点做法-《化学教学》(2017年4期).docx

  • 0
  • 0
  • 约2.47千字
  • 约 24页
  • 2023-06-10 发布于四川
  • 正版发售

浅析化解化学原理学习难度的几点做法-《化学教学》(2017年4期).docx

  1. 1、本文档共24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浅析化解化学原理学习难度的几点做法 作者:朱思光 刘成坤 来源:《化学教学》2017年第04期 摘要:提出引导学生化解化学原理学习难度的方式,包括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迁移应用。分析了《化学反应原理》中“盐类水解”的教学中采取讲练结合的方法;《化学1(必修)》“氧化还原”的教学中采取了实验探究的方法。 关键词:化解学习难度;知识形成过程;实验探究;知识迁移应用 文章编号:1005–6629(2017)4–0024–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从教学调研情况及各类考试统计数据分析来看,学生在学习化学原理方面掌握不扎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占比例最大的是对原理或概念理解不深刻,对基本原理或概念涵义的认识不清晰,似是而非,甚至非常肤浅。另据很多学生反映,对一些化学原理总感到难学难记,事倍功半。那么,应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并引导学生化解学习难度呢? 1 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化解学习难度 从教学调研情况看,有的教师课堂上善于进行详细讲解,并且很注意讲深讲透,且边讲边问学生会不会。这样的教学,往往是教师认为该讲的都讲到了,看似学生听懂了,并且也记住了。其实,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没有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对比较容易的知识似乎是听明白了,但对难理解的概念或原理却似懂非懂,无奈成为学习中的难点问题,带到了课后再解决。这可能是为什么课后总有不少学生反映一些概念或原理很难听懂的重要原因吧!再从教学信息反馈和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一般不够理想,甚至有的效果还比较差。 那么,应如何纠正学生被动接受,对难点知识缺乏深入思考的局面呢?在教学中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明确学习难點,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对难点问题的理解难度,达到对难点的融会贯通,同时做到对知识的迁移应用。 例如,有教师在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比较教学中,课堂片段实录如下: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请同学们自主探究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变化规律。 (1)请同学们先看书后分组讨论交流并回答:①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金属元素与水或酸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②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元素的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2)请同学们预测得失电子的规律及预测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从左到右,原子失电子能力减弱,得电子能力增强。 学生讨论交流预测依据一: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而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依次增强,所以原子失电子能力依次减弱。预测依据二:从左到右,由金属元素——两性元素——非金属元素的递变,推测亦然。 (3)为了降低实验探究的难度,教师先给予一定实验试剂或仪器的限定,让学生根据预测设计并开展实验。给出的试剂为:钠、镁、铝、盐酸、蒸馏水、MgCl2溶液、NaOH溶液、AlCl3溶液;给出的仪器为:烧杯、试管、表面皿、酒精灯、试管夹。 (4)请同学们设计探究实验比较钠、镁、铝失电子能力。学生回答:方案一:钠、镁、铝分别与水反应;方案二:钠、镁、铝分别与盐酸反应;方案三:MgCl2溶液、AlCl3溶液分别加NaOH溶液至足量。 (5)引导学生从“金属元素与水或酸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角度设计实验,从已有药品出发,设计实验。然后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验证以上实验结论,进而得出探究实验的结论。实验过程……(略)。 (6)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比较硅、硫、氯得电子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角度一:单质与氢气的化合能力;角度二: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角度三: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7)师生共同整合本周期元素的性质,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8)检测学习结果(略)。 该教学设计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动脑思考领悟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一是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彻底弄明白元素原子得电子或失电子能力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因为从以往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对此往往是答非所问,模糊不清;二是引导学生明确了判断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依据是通过具体的实验或具体物质的性质来验证。而判断元素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则是从微观层面和宏观物质性质两个方面来证明;三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使学生从具体的化学反应事实中(反应难易、碱性强弱、反应快慢及剧烈程度等方面),亲自见证了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并且有了深刻体验,留下了深刻印象;四是引导学生从三个角度去考虑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