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pdfVIP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 (2016-2020年) 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 特制订本指南。 一背景 (一)全球制造业发生深刻变革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行愈 近、蓄势待发,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 性突破不断涌现,交叉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 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制造模式、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产业分工格 局不断变革。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也随之转变: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 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由单一 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以具有跨界、融合、协同特征 的新型创新载体为核心的全球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为顺应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和创新模式的一系列变革,发达国家着眼于全面 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加快建设新型制造业创新载体。 如,美国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网络,英国加紧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都是 力图弥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断层,促进实验室技术向实际产品转移转 化。这些计划强调构建以新型创新载体为关键节点的协同创新网络,积极构建制 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我们要深刻洞察这一变革趋势,将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到国家 战略的高度上,否则就有可能再次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未来竞争中处于被 动地位。 (二)我国制造业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 积累了较强的产品和技术基础,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创新也取得 了积极进展。但传统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亟需实现 三个深刻的转变:一是打造新型创新链,实现由引进技术为主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技术引进是后发国家在工业化中前期实现追赶发展的主要途径。国际经验表明, 进入工业化后期之后,必须扬弃这种发展模式,构建满足产业内生发展需求的技 术供给体系。我国制造业要在未来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依靠过去的技术引进 模式难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顺应全球产业变革的趋势,加紧打造制造业高水平 新型创新载体,丰富和拓展技术创新链,弥补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的脱节与断层, 形成技术自主创新的机制,解决制造业核心技术供给不足问题。二是打造新型产 业链,实现由单项技术产品攻关向全要素汇聚的产业链转变。全球竞争正由产品 竞争转向产业链竞争,基于全产业链的创新要素整合能力决定了制造业整体竞争 力水平。我国长期以来存在比较严重的“技术孤岛”现象,创新资源要素在产业 链各环节上的多头部署和分散投入,导致一些重点领域迟迟无法实现整体突破发 展。通过构建新型创新载体,整体谋划、协同部署各类创新资源要素,集聚整合 已有单项技术成果,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最终形成 产业链系统突破的格局。三是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实现由关注单一企业局部创新 环境改善向重视营造产业跨界协同创新环境转变。我国制造业创新过去长期遵循 从部署科研项目到技术研发突破,再到产品产业创新的线性模式,这一模式已难 以支撑技术和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新需求。亟需打造涵盖技术、人才、平台、政 策以及国际合作等要素互动融合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发 挥已有各类创新载体的作用,打破单元、组织、区域和行业的界限,形成高水平 有特色的制造业协同创新网络和平台,塑造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新优势。 (三)建设新型创新载体任务紧迫而艰巨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解决了 “大”的问题,但 “强” 的问题仍十分突出,根子在创新能力不强上,突出表现为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关 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创新成果产业化不畅等。造成这 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缺乏实现实验室技术向产品技术转移的创新平台和中试 系统,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缺失,以及产业发展的基础材料、基础工艺、技术 基础较为薄弱等。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是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全新历史性任务。 要应对这一挑战,关键靠创新,难点也在创新。建设新型创新载体,构建全新的 制造业创新生态网络,是全面提升制造业持续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我们要

文档评论(0)

183****51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王**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