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单元设计教学设计-优质教案.doc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单元设计教学设计-优质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本信息 省市区 学 校 姓名 联系电话 学科 地理 电子邮箱 年级 高一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单元(或主题)名称 地球圈层结构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同时,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本单元是整个自然地理部分的核心内容,是第一单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地球的表面的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包含了地形、气候、水文等几大地理要素,涉及到了自然地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等,是其他单元、其他模块乃至整个高中地理课程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地位至关重要。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3.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4.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6.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7.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 课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型 新授课R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条标准本质上是要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进而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教学中要在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遵循“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来认识。   在宏观层面上,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人类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对于各圈层应抓住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学习者分析 “示意图”并不一定指向某张确定的示意图,也可以是学生用绘制示意图的方式表达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   本节内容在全书中具有统领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与各圈层有关的具体内容之前,要能够宏观把握四大圈层的相互联系,这样才能在后面的学习中以联系的观点进行思考,并培养综合的思维方式。 学习目标确定 1.知道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增强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2.运用图表描述地球内部、外部圈层的范围、界限、物质组成,说明地球整体结构特点。   3.知道岩石圈的构成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整体上说明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   4.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对自然环境形成的作用,简要了解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初步体会人地协调的基本观念。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结构特点;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难点: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学习评价设计 本单元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较多,内容较抽象。同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大气运动、水的运动等涉及的空间尺度较大,环节又比较复杂,而高一的学生由于初中重视程度不够,基础薄弱,知识储备明显不足,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因此,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结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年龄特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运用课件或肢体语言等将抽象变为直观;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多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探究;让学生感到所学的是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而不是空洞的理论。例如,为提高学生的兴趣,不防拓展些知识,如朝霞、红灯停等的原因等,但不易过多,不能使之成为学生的负担; 3.注重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读图、绘图,并学会图文转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我现在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以图导学”,强化读图习惯的形成; 4.利用各种模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注重学生对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对教材内在知识联系间的把握,找出其中的关键连接点,重点掌握。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1 【小结讲解】地震波的含义;地震波的分类;纵波、横波的异同。 1.含义: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分类:横波(S波):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

文档评论(0)

轉角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