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竹节人》教案word部编版.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竹节人》教案word部编版.docx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9 竹节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的品读,体会竹节人的“趣”,感知竹节人游戏给作者童年带来的欢乐。 2.结合文章制作、斗竹节人的情节,体会叙述性、描述性语言在文中的作用,理解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的统一。 3.体会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入迷之情。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主要情节,理解竹节人之”趣”。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英雄情结”。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相关资料,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谈话导入:童年,是一个人最美好的记忆。陪伴我们童年的玩具有哪些呢?你对这些玩具熟悉吗?(师出示玩具图片)我们的这些玩具主要是哪里来的?(主要是买的)但在物质生活并不丰富的时代,孩子们没有钱去买玩具,只能自己去做。我们的作家范锡林就生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于是他就和小伙伴自己动手做玩具,他做的玩具叫竹节人,作者是怎样玩竹节人的,围绕着这个竹节人又发生了怎样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竹节人》。 二、检查预习 出示课后生字词,师指导读音、书写。 三、梳理文章结构 1.全文围绕“我们都迷上了斗竹节人”展开了描写,仔细阅读全文,标注段落,并完成下表。 谁事件表现的情感学生制作竹节人 斗竹节人痴迷、投入——怨恨、沮丧——心满意足老师没收竹节人,却偷偷地玩竹节人全神贯注、忘乎所以2.划分段落并概括大意。 ①第一部分(1-2小节):概述当时“我们”全都迷上了玩竹节人。 ②第二部分(3-19小节):描写了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和乐趣,表现出孩子们对自制竹节人的自豪、对斗竹节人的痴迷。 ③第三部分(20-29小节):叙述了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偷偷玩竹节人,表现出孩子们从沮丧到心满意足的情感变化。 3.全文围绕一个“迷”字,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儿时风靡一时的玩具——竹节人。从制作竹节人迷到斗竹节人迷,从学生迷到老师迷,充分展示了在那个物质生活并不丰富的时代,人们是如何在简单的生活中寻找乐趣的。 四、文章内容分析 (一)重点解析: 1.第一部分: 出示: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只要有一个人做了一件新鲜玩意儿,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风靡全班,以至全校。 “都”说明“我们”小时候物质条件并不是很好,玩具要自己做,而不像现在,可以很方便的买到各种成品;“只能”有点儿心酸,也带点儿调侃意味,只有自己动手才有的玩。“只要”“很快”“以至”也说明了当时的物质条件不发达,没有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的玩具可供选择,所以一旦有有趣的玩具出现,很快就会吸引一大片人来玩。 2.第二部分: ①第4自然段、第6自然段。 我们的毛笔都用来做竹节人了,因为做得多,所以毛笔就“丢”得多,卖毛笔的生意当然就好了。两相对比,显示出我的窃喜与得意。 第一个“而”表转折,写出我的窃喜和得意,表现了儿童的顽皮与可爱;第二个“而”是对前文的转折,虽然课桌破旧,但却正好可以用来玩竹节人,体现了我的窃喜、满意与满足。 ②第5自然段,裂缝像“长江黄河”。 比喻、夸张,作者借用这个比喻想要表达这个豁口很大,其实也是通过大词小用来极力表现课桌的破旧,有幽默的效果。 ③第7自然段。 对游戏发明者的猜测,充满了童趣,表达了孩子们对在课桌裂缝中玩竹节人这种玩法的喜爱。 ④第17、18自然段。 作者连用了五个简洁的短句,五个连续的感叹号,营造出一种紧张、热烈的氛围,烘托出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激动心情,仿佛古战场中英雄征战的序曲,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开始。表现了孩子们对于斗竹节人的投入、痴迷和深深的喜爱。 ⑤第19自然段。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我们”专心入迷的表情,而是通过侧面烘托,一是“攒着”围观的细节、“跺脚拍手”“咋咋呼呼”的细节,二是听不见上课铃声,要等老师来,才知道上课的事实,既表现出“我们”对斗竹节人入迷,又给人丰富的联想。 3.第三部分: ①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 老师“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似乎表现出的是老师不苟言笑、威严无比的形象。但这些夸张的描写与后文形成强烈对比,更加突出了老师温柔赤诚的内心和活泼亲切的形象。 ②第29自然段。 原来老师也喜欢,甚至很爱玩竹节人!这让我们感到志趣相近,心灵的契合,距离的拉近,所以怨恨和沮丧都消失了。 (二)问题探究: 1.文章主体部分——斗竹节人(9—19段)是如何安排记叙顺序的? 一般来讲,写竹节人搏斗的场面是按照过程进行的顺序来写的,但从“有时”“还有”“其实”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游戏欢乐的程度而逐渐递进描写的。 斗竹节人最常出现的是“没头没脑地对打”(第9段),“有时”会遇到“线卡住”的情况(第10段),有的对手会亮出“神气”的武器和名号(第11—14段),更有意思的是“别出心裁”却“弄巧成拙”(第15段),最让人着迷的是下课后教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1****61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