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 犯罪心理学(第2版)马皑.ppt

教学课件 犯罪心理学(第2版)马皑.ppt

  1. 1、本文档共5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犯罪团伙的概念 指经常从事越轨或违法犯罪行为,结构松散、活动范围相对固定的小团体。 犯罪团伙虽然在组织结构上并不严密,但团体对成员有凝聚力 一般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 团伙成员一般不太固定 (三)团伙犯罪的特点 团伙犯罪不同于犯罪集团所实施的犯罪 组织形态 犯罪心理的形成 团伙犯罪 松散,没有稳定群体目标,不具有明确的分工和角色扮演 受情境刺激的影响,以从众和责任扩散为心理基础 犯罪集团 严密,有群体目标,有以等级为表征的分工 有决策过程,预谋犯罪,决策能以命令、压力等方式得以贯彻 第九章 群体犯罪心理 教学目标 1.在领会群体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群体犯罪的特点。 2.明确群体犯罪的类型划分,掌握群体内在机制对群体犯罪心理的影响。 3.掌握群体犯罪心理在不同类型组织中的形成过程,学会分析不同类型群体犯罪的基本路径。 4.了解当前各类群体犯罪、犯罪群体的形式及犯罪行为与心理特点。 第九章 群体犯罪心理 章节导引 河南郑州张书海团伙系列抢劫案曾经是公安部2000年挂牌督办的第2大案。1996年至2000年5年间,张书海犯罪团伙采用暴力手段两次抢劫银行,抢劫个体户和电信局营业厅各一次。共获赃款252万,杀死1人。团伙成员在张书海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犯罪,在犯罪前沙盘谋划,犯罪中分工协同,导致每次的犯罪预谋都得以成功。在张书海犯罪团伙的四个重要成员中,就有三个大学生,一个毕业于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侦查系,两个毕业于郑州信息工程学院。主犯中有他的亲儿子和妹妹。在张书海的带动下,他们建立了一个具有紧密型特征的是一个家族式、家庭式犯罪团伙。 第九章 群体犯罪心理 章节导引 几个有大学知识水平的年轻人,明知道抢劫犯罪的法律后果,为什么还能对张书海言听计从,是令犯罪心理学研究者深思的问题。同时,张书海曾经是一名解放军战士,转业后村里的民兵营长、教导员。并且两次担任村委会主任…… 第一节 群体与犯罪群体 第一节 群体与犯罪群体 群体概述 犯罪群体 一、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两个以上的个体在同一目标的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组合。 社会学理论:一个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人的集合,群体内的成员相互作用和影响,共享着特定的目标和期望。 (二)群体的特征 群体目标 群体成员的共同期望,它是群体成员形成互动的基础 群体意识 成员对群体的共同感与归属感 群体规范 为保证共同利益,实现群体目标,协调成员关系而形成的行为准则 (二)群体的特征 群体分工 不同的角色扮演,使群体作为有组织的人群而形成一定的内部结构 群体凝聚力 群体应该能够满足其成员的部分需要,需要满足的程度常常决定了群体成员对该群体的依附程度,个体对群体的依附性越高,则群体所具有的凝聚力越强 学术前沿 社会凝聚力模型将群体比作一个分子,分子中的原子是个体,原子间的力是人际吸引。社会凝聚力模型认为,那些决定人与人之间是否会相互喜爱的因素同事也是导致人际吸引的原因。这些因素包括合作性依赖、态度相似性、空间接近、共同命运、相同的敌人、是否得到对方认可、有吸引力的人格特质等。人们会喜欢那些有“奖赏性”的人,也就是那些能满足自己某些需要的人。因此,对某些人来说,如果他们的需求能彼此满足,他们就能自然的或有意的形成一个群体。 二、犯罪群体 (一)犯罪群体的定义 指共同实施同一犯罪行为的有组织或临时聚集的两人以上的联合体 联合 心理层面 & 行为层面 & 结果层面 第二节 群体犯罪心理 第二节 群体犯罪心理 群体犯罪心理的概念 群体犯罪心理的特点 群体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 一、群体犯罪心理的概念 (一)群体犯罪的概念 群体犯罪是指两个以上的犯罪主体,通过互动影响,在行为态度一致或暂时达成一致的基础上,其分别或联合实施的行为,共同导致了同一犯罪结果的过程。 二、群体犯罪心理的特点 融合性:表现为能够反映群体犯罪参加者的共同的犯罪意向 互补性:参加群体犯罪的个体总是希望通过群体合力的犯罪行为达到个人目的的实现 倾向性:往往能够在群体首脑意志和群体压力的作用下,将共同的意向转化为共同的意识 强制性:所有参加者都必须无条件的服从群体意志 三、群体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 (一)群体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 群体犯罪的凝聚力 源于群体的犯罪目标对成员有吸引力 源于不良群体或犯罪群体的活动方式对参加者有吸引力 源于群体的外在型像对成员有吸引力 三、群体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 (一)群体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 群体犯罪的集合效应 感染效应 相乘效应 扩散效应 服从效应 (二)群体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 回溯的方

文档评论(0)

喜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