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理论史》全套教学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8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政治经济学者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大规模的区域性政治经济体系。尽管他们也试图将对这个大体系的关注与传统的特定社区或小区域田野工作结合起来,但他们的研究通常表现为关注资本主义进入这些社区的后果和影响。 政治经济学者比文化生态学者更愿意将文化或象征话题纳入研究视野。具体来说,他们关注在某种政治和经济斗争的处境下,阶级或族群认同发展所涉及的符号。这样,政治经济学派就与新兴的族群研究有所重叠。 政治经济学模型过于强调经济因素,大多强调工资、市场、经济剥削、低度发展等,却很少论及这些经济关系所涉及的权力、管制、操纵、控制之类的关系。 三、实践论 实践论的主要倡导者包括英国社会理论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法国人类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以及美国人类学家萨林斯和奥特纳(Sherry Ortner)等人 。他们都关注两套相互关联的术语,一套是实践、应用、行动、互动、活动、经验、展演。另一套则是关于做这些事的人:媒介、行动者、自我、个体、主体等。 实践理论最重要的推动者当数法国的布迪厄。布迪厄的主要作品是1977年出版的《实践理论大纲》, 布迪厄承认文化对行为具有最深刻、最系统的影响,对行为者的世界观、理念、情感等有制约作用。然而,他同时又认为文化对行为的制约有局限,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文化也是人的创造物。 萨林斯认为,复制社会文化体系的不是社会化和仪式,而是日常生活的实践。这些实践体现了组织和支配体系的时空和社会秩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常规不仅受到内在组织原则的制约,而且还在现实生活中加强这些原则。 萨林斯的实践理论构架将法国结构主义、美国象征人类学和法国社会学年刊学派熔于一炉,而布迪厄则将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的客体论、萨特的存在主义、现象学的主体论以及结构马克思主义综合为一体。 第3节 后现代主义与人类学的重构 一、后现代主义与人类学 二、反思人类学与实验民族志 三、阿萨德的后殖民批判和现代性批判 四、理论范式多元化与人类学重构 一、后现代主义与人类学 20世纪60年代,西方思想界出现了一个质疑权威、质疑科学主义、质疑结构的思潮。这个内容庞杂、主张繁多的思潮被统称为“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其实,要问后现代主义到底是什么,迄今尚无明晰的定论。不过,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可见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其主要诉求是“质疑”,或者说德里达所倡导的“解构” 就人类学来说,在结构主义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的同时,人类学领域开始出现三种自我批评的倾向。 其一,反思人类学的传统田野工作调查实践、关于田野工作的认识论及其作为一种社会科学方法的地位。 其二,对人类学在处理与传统部落(殖民化)的关系。 其三,阐释人类学的文化分析概念对欧洲哲学(尤其是阐释学),以及对传统观念和传统民族志写作的影响,重新进行深度的理论探讨。 这些反思、质疑和讨论最终推动形成了后现代思潮在人类学领域的高潮,即20世纪80年代声势浩大的“写文化”大论争。 人类学中的后现代主义表现出五个特征: 第一,质疑权威,尤其是西方白人男性的权威。 第二,质疑宣称能得到完全代表真理的知识的科学主义,认为理论并不等于现实。 第三,质疑集体意识的存在,认为意义在互动过程中得以产生。 第四,质疑所谓的价值中立及文化研究中“象牙塔”的存在,凸显出写作的政治这个问题。 第五,高举相对主义,质疑宏大叙事,转向小叙事。 二、反思人类学与实验民族志 大力倡导反思人类学的主要人物有克利福德(James Clifford)、马尔库斯(George Marcus)、费舍尔(Michael Fischer)、布恩(James Boon)等人。他们主要从三种社会理论那里得到灵感,包括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学与殖民主义关系的分析、知识社会学派和文本学派的理论,以及福柯对话语(discourse)的洞见。 反思人类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反思和评论以往的人类学文本和知识,并且也致力于创建新的文本和话语形式。对人类学与殖民主义的关系、异文化研究和人类学解释性的重新思考,引起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民族志文本加以分析、解剖和批评的潮流。 后现代人类学在反思传统民族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张,其主张被称为“实验民族志”(experimental ethnographies),实验民族志有三个基本特点: 第一,把人类学学者和他们的田野工作经历当作民族志实验的焦点和阐述的中心。 第二,对文本进行有意识的组织和艺术性的讲究。 第三,把研究者当成文化的“翻译者”,对文化现象进行阐释。 三、阿萨德的后殖民批判和现代性批判 阿萨德的直接批判对象就是影响深远的格尔兹的宗教观。他明确提出,格尔兹对宗教信仰的论述是一种现代的、私人化的基督教观念,因为他所强调的是信仰的优先地位,并把信仰看作思想的阐述而不是建构世界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