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都是什么样.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宋朝的皇帝都是什么样的 《病夫治国》说得不错,“任何一位医生都可以和医学专栏作家或历史学家一样,对更好地认识历史事件做出自己的贡献。”(324页)但倘若落实到中国古代史领域,问题却不乐观:“史学家大都不懂中医医理,而中医也不懂如何搜集和使用古代医学史料。”(王曾瑜《丝毫编》623页)然而,《病夫治国》大陆初版三十年后,一位有医学背景的史学博士,在导师启发她阅读该书之后,豁然憬悟:“病夫治国现象,在医疗条件相当发达的现代尚且如此,更何况医疗水平相对不高的宋代。”(第1页)于是,发愿在宋史领域完成对疾病史与政治史的交叉研究,便有了这部《宋代皇帝的疾病、医疗与政治》(下称《皇帝病》)。作者发挥了自身横跨医学、历史两大学科的专业优势,“除了利用中医学理论对宋代皇帝病症进行排比分析,还特别重视利用现代西医学的成就,如内科学、外科学、心理学、精神病学、医学免疫学、医学统计学等理论进行论析”(10页),从皇帝的疾病联系到对政治的影响,为历史研究添加了一个解释层面,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尽管有了合适的研究者,史料仍是最大的考验。历代皇帝的疾病与医案,从来是宫禁顶级机密。宋高宗就曾下诏,凡是御用的汤药医方,“不许传录出外”。清代虽也如此,但宫廷医案基本存档,民国以后便渐为史家所用。反观宋代,不仅未见有皇家医案传世,甚至缺乏精准的记载,现有的片段也都附着于政治史料,而且往往讳饰失实。有鉴于此,著者通过对全部文献的搜罗考证,一网打尽了宋代君主的疾病史料,采取“倒过来做”的思路,即凭借政治史料的片言只语,再借助现代医理来反推或判断其病症真相。为了让研究拥有更坚实的基础与更广阔的视野,著者还统计了中国史上皇帝的寿命、疾病与死因,并据《宋史》立传人物统计出宋代上层男性的平均寿命。 《皇帝病》统计了有生卒可考的三百一十位中国皇帝,主要结论如下:其一,自杀与他杀等非疾病死亡的一百人,因病死亡的二百一十人,各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与三分之二。其二,在皇帝常见病中,排在首位的是中毒(包括丹药中毒、酒精中毒、春药中毒等),脑血管疾病与精神疾病分列二三位。其三,不计自杀或他杀的一百位皇帝,病故皇帝的平均寿命接近四十八岁。其四,从平均寿命的朝代曲线来看,秦汉皇帝最低,仅三十四岁;隋唐逐步上升到四十四岁;宋辽金君主四十八岁,与历代皇帝寿命均值相当,达到第一高峰期;元明有所下降,甚至低于隋唐的均值;清代攀上了最高峰值,平均五十三岁。 总体而论,宋帝群体的个体素质与文化修养,在历代算是排位靠前的。但从疾病遗传学来说,上天对天水赵氏却并不眷宠。宋代皇帝的平均寿命为四十九点七六岁,明显低于当时上层男性的寿命均值六十四点四七岁。难怪有论者撰文时,取了个抓人眼球的标题——《被疾病拖垮的王朝:大宋》(《天下》2010年第三辑,李寻、李海洋)。 现代医学界定的疾病,不仅指有病理变化的器质性疾病,还包括与精神因素相关的功能性疾病,乃至在心理、智力、性格上失常的病症。在赵宋皇族的遗传基因中,脑血管疾病与精神性疾病是挥之不去的二竖。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与神宗,连续四代都有脑血管疾病的严重症状:中风引起言语蹇涩,失语不言,甚至不省人事。南宋高宗晚年也有脑血管疾病,虽然那在他当太上皇以后。宋光宗似乎也有类似症状。《皇帝病》认为,宋代皇族多属A型性格,其自责严苛、脾气急躁的个性最易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躁性格也往往诱发血压升高,大大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几率。 在论及宋代君主精神性疾病时,《皇帝病》指出,自雍熙北伐失败,两宋诸帝先后恐辽、恐夏、恐金、恐蒙元,可谓一脉相承,既形成了心理定势,也影响到性格遗传,这与宋代皇帝的精神病主打恐惧症是互为因果的。但也有学者认为,狂躁症与忧郁症(即恐惧症)实为赵宋宗室精神性疾病的不同表现。狂躁症主要症状是“小不如意就狂怒异常,以致杀人放火。而且是间断发作,不发作时头脑清醒”(刘洪涛《从赵宋宗室的家族病释“烛影斧声”之谜》,《南开学报》1989年六期)。有一则史料也曾引发过笔者的联想。史载,宋太祖“惑一宫鬟,上朝晏,群臣有言,太祖悟,伺其酣寝刺杀之”。这种暴戾之举,与赵匡胤一贯为人大相悖逆,泄露出他身上也有狂躁杀人的隐性病灶。 作为印证,还有宋太宗长子赵元佐的“狂疾”。他突然听闻叔父赵廷美被其父迫害致死,“遂发狂,至以小过操挺刃伤侍人”,后一度好转,但有一次其父没让他出席重阳诸王宴,便“发忿被酒,夜纵火焚宫”。他在真宗朝病情稳定,活到了仁宗初年。考察太祖与太宗后裔,这种“狂疾”一再呈现显性状态:太祖之孙赵从谠“射杀亲事官”,禁闭别宅竟自刭而亡;太宗曾孙赵宗说也酷虐地“坑杀女仆”,闭锁幽死。 当然,在同一精神病者也会出现狂躁与抑郁交替发作的“双相障碍”。最明显的就是宋光宗,先是忧惧成疾,禅位后或嗔骂,或恸哭,竟至抡臂怒殴自己的皇后,显然属于狂躁症,最后成为“疯皇”

文档评论(0)

kfcel5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