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联合变性的MRI诊断讲义.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鉴别诊断:多发性硬化 病变位置: 颅脑和脊髓多发,脊髓病变呈多节段性分布 临床症状: 有明显的缓解复发交替病史 亚急性联合变性的MRI诊断 内 容 概念 解剖基础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病理改变 MRI诊断 鉴别诊断 预后 概 念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SCD) 是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故又称维生素B12缺乏症 SCD 发生于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的缓慢进展的退行性变 呈现进行性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瘫痪、深感觉障碍及周围神经损害 常伴贫血 SCD解剖基础 脊髓 灰质 白质 前索 侧索 后索 白质 前索 侧索 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小脑 前后束 脊髓丘脑前束 皮质脊髓前束 后索 薄束 楔束 后索(薄束、楔束 ) 传导本体感觉+深感觉 踩棉花(患者闭眼时不能确定相应部位、各关节的位置和运动方向以及两点间的距离) 侧索(皮质脊髓侧束、脊髓丘脑侧束) 传导痛温觉+触觉 侧索 脊髓小脑前束--本体感觉 脊髓小脑后束--深感觉 SCD病因 VitB12 摄入不足 VitB12 消耗增加 VitB12 吸收不良 VitB12 代谢障碍 VitB12 缺 乏 神经系统 损害 贫血 主要位于脊髓、周围神经、视神经和大脑白质,而脊髓是最早最常受累部位,多从后索受累开始 SCD发病机制 维生素B12是DNA和RNA合成时必须的辅酶,缺乏则导致核蛋白的合成不足,从而影响神经系统甲基转移化反应,这些甲基转移化反应是合成神经髓鞘必需的,所以维生素B12缺乏可导致髓鞘的脱失和轴索的变性 SCD临床表现 40岁以上的成人,男女皆可患病,病情逐渐加重 首先:全身乏力和对称性肢体远端的麻刺、烧灼、发冷等感觉异常 侧索变性时:双下肢无力或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 后索变性时:下肢共济失调,肢体动作笨拙,步态不稳,容易跌倒,闭目难立 晚期:有括约肌症状 SCD病理改变 以中胸段脊髓后索及侧索中的锥体束最早最常受累 早期为髓鞘的肿胀、断裂,随后出现轴索变性和脱失 类似改变也可发生于周围神经、视神经和大脑白质中,大脑灰质、脊髓灰质和脑膜一般不受累 “倒V字征”或“反兔耳征” 在脊髓后索或/和侧索见 T1WI 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 -----神经胶质增生、水分增多所致 MRI诊断 MRI诊断 脊髓后部的长T2异常信号改变并非SCD所特有 若异常信号灶仅见于后索、侧索,且没有明确的节段性则应高度怀疑SCD的可能性 经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好转呈正相关,可有力支持诊断 C3-6节段颈髓后部带状稍长T1、长T2信号 T2WI T1WI 病例一:女,54岁,双手无力1月余,体重减轻约 20斤,无贫血貌。 后索 “倒V字征” “反兔耳征” T2WI 当日查血 维生素B12 41pg/ml (正常值:180-914pg/ml; 缺乏:<145pg/ml) T1WI T2WI T2WI T2WI 病例二 女,55岁,双上肢麻木,临床有贫血 颈段及上胸段后索,范围超过4个椎体 当日查血 维生素B12 35pg/ml (正常值:180-914pg/ml; 缺乏:<145pg/ml) T2WI T2WI 病例三,女,65岁,握物不能 ,双手麻木,针刺感 脊髓后索 典型“倒v字征”或“反兔耳征” 病例四: 患者,男,76岁,双手麻木。 FS-T2WI T2WI TRA-T2WI

文档评论(0)

173****60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