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中的自恋及其自恋性障碍.docVIP

精神分析学中的自恋及其自恋性障碍.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神分析学中的自恋及其自恋性障碍 文章摘要:本文从精神分析史的视角,阐述了精神分析学对人体精神结构中的重要现象自恋的研究。一百多年来,随着精神分析学的完善,对自恋的研究己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现象学、发生学、病理学和治疗学。本文旨在把握对自恋研究发展的脉络,希翼能对研究我们的文化人格有所稗益。 关键词:精神分析 自恋 自身客体 共情 一、问题的提出以及Freud时代的理解: 自恋(narcissism)一词泛见于文学作品中,直译成汉语是水仙花,这来自于一个凄美的古西腊神话: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精神病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借用这个词,用以描绘一个人爱上自己的现象。 自恋首次由文学概念而引申入临床描述,功劳分别归于精神病学家、性学家霭理士和纳克,他们分别于1898年和1899年在各自的论文里描述过自恋的病理现象,描述了个体像对待性对象一样对待自己的一种态度。自恋者自我欣赏、自我抚摸、自我玩弄,直至获得彻底的满足。[1] 随后, 在1914年,精神病学大师和精神分析学始祖Freud首次较系统地论述了自恋的问题。在他著名的论文“论自恋”中对自恋的起源、本质、表现形式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分别作了说明,并以此构成他性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论文里,Freud认为,自恋是一种未区分的精神能量,来源于力比多(Libido),最初是用于自我及养育自己的女人,这被他称之为原始的自恋。弗氏同时认为,这首次的爱是种自体性欲的性满足,它是被当作一种活命的功能来体验的,其目的在于自我保护,原始的自恋,被他假定为见于每一个人。在原始的自恋里,孩子爱养育自己的女人是将其当作自己的一体来爱的,孩子尚没有能力将养育自己的女人独立开来,但这也为以后,爱一个独立于自己的个体打下了基础。   Freud认为,人首先将爱的力必多投向自己,随后健康发展,将其投向客体,母亲作为孩子的第一个养育者,总是被当成是最初的投注者,母亲或母亲替代者,因而成了最早的爱的客体, 但此处是将母亲作为一个有别于自己的客体来爱的。如果投向客体的爱遭受挫折,这种朝向外的爱会折返回自我,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继发性自恋,亦即临床上的病理性自恋。这类人在以后爱的选择中,不是以母亲为模型--即不是以他者为模型,而是以自我为模型,他们明显地将自我或自我理想作为爱的对象,这其中极端的例子为同性恋者。 自恋的爱表现为爱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爱他人是因他人是自己的一部分,是从属于自己。自恋者要求得到的爱是无私的给予、支持和无条件的赞美,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无所不能和特殊。 Freud认为一个成熟的人,就不会长久地保持这种童年期、完美、自恋的幻觉,他将以寻求理想化的自我来代替自恋的爱。对于自恋者来说,既象健康者一样需要对他人深深的依恋,但同时,依恋于一个爱的客体导致低自尊,所以,他或她时常在逃离这种依恋。 自恋总是与自尊相关,病态的自尊是自恋的无限扩大。健康的自尊则来源于三个部分,其一,它是婴幼儿自恋的残留物,其二来自于理想自我的逐步实现,其三来自于客体爱的满足。   “论自恋”是一篇划时代的论文,它的重要性已被载入精神分析史册,但是问题也明显可见。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概念混乱:结构与内驱力不分,对术语自恋的引用也含糊不清。 2、性本能至上:后世对Freud最强烈的反抗在于他的自恋理论是内驱力理论的一部分,自我有许多复杂源泉和许多防御和适应能力,这些不能单独由内驱力理论解释。 3、对精神病性障碍的不全解释:认为自恋是精神病性障碍的基础,后世认为精神病性障碍的病因学是个复杂的混合体,它涉及到遗传、社会文化环境、自我功能等因素,不能单用自恋来解释。 4、对移情认识的局限:认为自恋者因朝向自我,不能与人建立关系,在分析场合不能产生移情,故不能被分析。后世的发展详尽地描述了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特殊移情方式,并随着对自恋研究的深入,精神分析学的一个分支自身心理学由此诞生。 不得不提的是,与弗氏同时代的另一位大师Alfred Adler,在他的“男性抗议”理论里,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对自恋形成的影响。他认为“神经症的目的是增加自尊”。而自尊与优越、安全、完美以及成功是分不开的。所以自恋是自恋者对社会的兴趣丧失,它不仅是患者将内驱力朝向自己,而且患者的所有关系都是朝向自己。这一声音在当时遭到了Freud严厉的抨击,但以后的事实证明Adler观点的正确。[2]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Freud的贡献与遗憾,精神分析学诞生一百多年来才有了轰轰烈烈的发展,自恋作为其理论框架中的一部分也随着母体而不断丰满,笔者将沿着这条成长的脉络,试着勾画出其大致的框架。 二、现代的发展

文档评论(0)

131****984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