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施、公孙龙评传》文学评介.pdf

《惠施、公孙龙评传》文学评介.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惠施评传 第一章年代、乡里与出身 ① 惠施,姓惠 ,名施;是先秦“名家”(《史记·太史公自序》引司马谈 《论六家之要指》、《汉书·艺文志》)或称“辩者”(《庄子·天地·天 下》)的主要代表。 《史记》没有为惠施立传,甚至全书都没有出现他的名 字。《汉书》中虽略有反映亦只出现过两次短短的十三个字:“惠施”(《古 今人表》,列为第六等 “中下”),“《惠子》一篇”(《艺文志》;班固 自注:“名施,与庄子并时”)。因此,他的生卒年与乡里籍贯颇有异说, 社会出身并无直接记载;史书所载活动,多数亦难判定其绝对年代。 一、年代、乡里略考 (一)年代 胡适曾据 《吕氏春秋·爱类》断定:“齐梁会于徐州,相推为王,乃是 惠施的政策。徐州之会在纪元前三三四年。据此看来,惠施的时代大约在前 ① 三八○年与前三○○年之间。” 具体年代虽出入不大 (下详),但论证则嫌 粗疏。 所谓齐梁于徐州“相推为王”,是否确有其事,前人已有疑之者。如(清) ② 梁玉绳认为徐州之会是“惠王因改元称王会诸侯”而不是相推为王。《史记》 之 《魏世家》、《田敬仲完世家》只分别言“与诸侯会徐州,相王”、“与 魏襄 (据《古本竹书纪年》,当作“惠”)王会徐州,诸侯相王也”;《六 国年表》魏、齐部分亦只分别说“与诸侯会徐州以相王”、“与魏会徐州, 诸侯相王”。既未明言两国相王;更为重要的是,竟也没有提到惠施。而且, 齐之称王,实早在徐州会前的 “击魏,大败之桂陵”(《田敬仲完世家》) 之时,据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索隐》引《古本竹书纪年》和《赵世家》 系魏惠王十七年 (公元前353年);完全不需要等到徐州之会由魏尊其为王。 魏之称王,据 《史记·秦本纪》,当秦惠文王四年,即徐州相会之年,但并 非由于齐的承认。 再看 《吕览》原文,亦只说匡章反对惠施的“王齐王”即尊奉齐王为王 的主张,而没有指明说的就是所谓徐州相王之事。其实, 《吕览》所指,根 ① 本不是徐州之会;而是魏惠王二十八年 (公元前342年) 发生的另一件事: 魏在马陵之战中大败于齐以后,惠施向魏王建议 “变服折节而朝齐”,即改 变王服贬抑自己屈节而朝见齐王;魏王即 “使人报于齐,愿臣畜而朝”,派 人告知齐国自己愿意称臣朝见而 “朝齐侯再三”(《战国策·魏二》)。这 是臣事对方,而不是互认为王。正因为这样,才引起了匡章的反对。如果真 是齐魏互认对方为王,在魏大败于齐的历史条件下,就完全不会有人出来反 对了。 徐州之会,也不一定与马陵之战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即不会是这次战争 的善后。因为,从时间上看,按照当时争战频繁的历史情况,马陵一战的善 后是不可能拖延到八年以后的徐州之会的。从上引 《魏策》“朝齐侯再三” ① “惠”亦写作 “慧”。《韩非子·说林上》即称“慧子”,(清)卢文弨谓“慧”字与“惠同”(《群书 拾补·韩非子》)。 《说文解字》段玉裁注:“经传或假‘惠’为‘慧’”,“‘慧’,古多假‘惠’为 之。”是二字古已通用。 ① 《中国哲学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20 年版,第227 页。 ② 《史记志疑》,中华书局(北京)1981 年版,第422 页。 ① 《魏世家》本文作“三十年”,据《索隐》引《古本竹书纪年》改正。 以及 《田敬仲完世家》的齐“击魏,大败之马陵……其后三晋之王皆因田婴 朝齐王于博望,盟而去”,即在战后不久魏、赵、韩之君都经由齐相田婴在 博望朝见齐王并立誓缔约,可见这次战争的遗留问题,在徐州会前早已解决。 总之, 《爱类》篇所说的“王齐王”,与徐州之会未必有关。因此,据 徐州之会定惠施生活年代,实属疏漏。同时,在 《庄子》、《战国策》等书 中,亦时有记及惠施行事者。据之,完全可以将惠施年代确定得更为精细些; 仅凭 《吕览》和《史记》为说,亦嫌粗疏。 到了钱穆,则进了一步。他据魏齐马陵之战与魏相田需死 (《魏世家》: “哀王……九年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认证主体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