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觏评传》文学评介.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第一章 历史背景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每一种思想的出现、形成,每一位思想家、 哲学家的诞生、成长,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思想根源。李觏思想的产生、 创建,是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紧密相关的。李觏所处的时代,造就了李觏的 思想;李觏的思想,反映了李觏的时代面貌,这就是历史辩证法的生动体现。 一、时代背景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在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推翻后周, 黄袍加身,自称皇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 (今河南开封)。又经过多年的 东征西讨、南征北战,而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和纷争局面,统一了中 国。赵匡胤当了皇帝后,为了避免割据形势的再度出现,巩固中央集权 的政治统治,他与大臣们总结和吸取了唐代安史之乱后,藩镇之祸的教 训,结合自己篡权夺位的经验,而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统治措施,以巩固自己 的统治地位。 宋朝开国伊始,面临内忧外患情势,各种矛盾此起彼伏、防不胜防。为 ① ② 了解决 “朝廷之权,散之四方”和 “君弱臣强,正统数易”的突出矛盾, 赵匡胤决定采取果断措施削弱武装割据势力,所以说: “宋初革五季之患, 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以留之。分命朝官,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 ③ 军谓兵,州谓民政焉。” 北宋建立的第二年,赵匡胤与赵普的一段对话,说 的是同一个问题: “帝……一日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 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昔曰: ‘陛下言及此,天地人 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召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 ④ 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大下自安矣。’” 北宋最高统治者认识到:唐朝经 过安史之乱灭亡以后的梁、唐、晋、汉、周诸朝,其所以短命,是由于藩镇 节度使,拥兵持重,势力太强,朝廷的统治力量太弱,指挥不灵,不听调度。 为了巩固和强化政治统治,就必须加强专制君主的中央集权,为此赵匡胤采 用赵普之谋,丁辛酉建隆二年 (公元961年)七月,命石守信、高怀德、王 审琦、张令铎等,皆罢军职,出领诸节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杯酒释兵 权”一事,其结果,使军权集中在中央,军队听候皇帝指挥调动。对此事邵 伯温在 《邵氏闻见录》卷一中,更有详细地记载:“太祖初受天命,诛李筠、 李重进,威德日盛,因问赵普,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 兵革不息,生灵涂地,其故何哉?吾欲息兵定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 ‘陛下言及此,天人之福也。唐季以来,战争不息、家散人亡者无他,节镇 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 下安矣。’语未卒,帝曰: ‘卿勿复言,吾己悉矣。’顷之,上因晚朝,与 故人石守信、王审琦饮酒,帝屏左右谓曰: ‘吾资尔曹之力多矣,念尔之功 不忘。然为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今终夕未尝敢安枕而卧 也。’守信等问其故,帝曰: ‘此岂难知。所谓天位者,众欲居之尔。’守 信等皆顿首曰: ‘陛下出此言何也?今天命已定,谁敢复有异心。’上曰: ‘不然,汝曹虽无此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贵者何?一旦以黄袍加汝之身, 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涕泣曰: ‘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怜,示 以可生之涂。’上曰:‘人生如白驹过隙耳,所谓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 厚自娱乐,使子孙显荣耳。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 永久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食相欢以终天命。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 ① 《资治通鉴》卷二六二《韩偓语》。 ② 《陈亮集》卷一《上孝宗皇帝第三书》。 ③ 《宋史》卷一六七《职官志》第七。 ④ 《续资治通鉴》卷二,太祖建隆二年。 相安,不亦善乎!’守信等皆拜谢曰: ‘陛下念臣及此幸甚。’明日,皆称 疾,请解军政。上许之,尽以散官就第,所以慰抚赐赉甚厚,或与之结婚。 于是更置易制者,使主亲军;其后又置转运使、通判使,主诸道钱谷;收天 下精兵以备宿卫,而诸功臣亦以善终,子孙富贵,迄今不绝。”邵伯温具体 而生动的记述了 “杯酒释兵权”的事实经过和赵匡胤的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认证主体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