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校园欺凌旁观者助人行为.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社会心理学视觉浅析校园欺凌旁观者助人行为

一、教学指导

1教学目的与用途

通过学习达到以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校园欺凌旁观者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理论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面对校园欺凌时具有主体责任意识,打破责任分散效应

2启发思考题

2.1思考校园欺凌的多数旁观者不作为甚至协助参与欺凌行为的原因,并试图分析该行为的心理。

2.2思考在校园欺凌保护行为中应该怎样去更好的保护自己?

3分析思路

案例回顾-案例相关信息梳理-相关理论和文献的查找-对相关理论的梳理-分析案例

4背景信息

《少年的你》影片中的陈念本是一普通的高中生,家中欠债,母亲到处倒卖假货赚钱,考上大学去北京是她唯一的执念,她从不交朋友,也不需要朋友,直到同校学生胡小蝶自杀事件发生,她忍不住上前用校服盖住她的尸体,原先欺凌胡小蝶的孩子将目光聚焦在了她的身上。作为欺凌行为中保护者的她受到了欺凌者的压迫,但是中途小区居民丢瓶子的行为让陈念短暂的脱离了欺凌,在小北的帮助与保护下,欺凌行为也是最终停止。

5关键要点

本案例中关键知识点包括:校园欺凌、旁观者、助人行为

7相关附件

二、案例设计

1内容提要及关键词

1.1内容提要

校园欺凌行为发生时,旁观者的助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欺凌。旁观者的欺凌态度、共情以及自我效能与其助人行为具有相关性。通过对初中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助人行为相关因素进行讨论,为有效提高旁观者保护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1.2关键词

校园欺凌;旁观者;助人行为;共情;自我效能

2引言

校园欺凌是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初中阶段是欺凌行为相对频繁发生的一段时期。随着网络媒介频频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我们逐渐意识到,未成年人的世界存在超乎成年人想象的欺凌和暴力,并且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不可估量的伤害。

不少研究者已经提出校园欺凌是群体现象,不仅包括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也存在大量旁观者。欺凌作为一种群体现象,旁观者的行为不可忽视,他们的行为表现会影响到欺凌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尤其是其助人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校园欺凌事情的发展。作为欺凌者和受欺凌者的同伴,欺凌对旁观者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他们愿意主动参与事件,欺凌会产生另外的结果。如果希望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在遇到欺凌事件时,就不能让未参与者成为纯粹的旁观者,而是应更多的让旁观者做出助人行为,去制止欺凌事件这一惨剧的发生。因此预防校园欺凌,除了考虑欺凌行为双方,也有必要从如何促进旁观者去做助人行为去探讨。

3相关背景

3.1案例背景

《少年的你》影片中的陈念本是一普通的高中生,家中欠债,母亲到处倒卖假货赚钱,考上大学去北京是她唯一的执念,她从不交朋友,也不需要朋友,直到同校学生胡小蝶自杀事件发生,她忍不住上前用校服盖住她的尸体,原先欺凌胡小蝶的孩子将目光聚焦在了她的身上。作为欺凌行为中保护者的她受到了欺凌者的压迫,但是中途小区居民丢瓶子的行为让陈念短暂的脱离了欺凌,在小北的帮助与保护下,欺凌行为也是最终停止。

3.2研究背景

201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开展了一次网上民意调查(U报告),收集了全球十万多名青少年有关欺凌经历的看法。其中90%认为欺凌是一个问题;三分之二报告说他们曾经遭受过欺凌。[1]可见校园欺凌已经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是指由同学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达到一定程度伤害的各种侵害行为,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多为未成年人,其表现形式主要是殴打、辱骂、性侵犯。纵观我国2015至2016年,性质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在网络上曝光,经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就达100多起,其中不光有以多欺少的暴力殴打,言语辱骂,更有脱光衣服甚至逼吃大便这样的人格欺凌侮辱,案件中那些心灵被扭曲的孩子们作案手段之残忍,令人触目惊心。不少研究表明,欺凌行为对卷入欺凌情境的青少年的身心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受欺凌者除了身体受到伤害,还会导致成绩下降,逃学行为。心理层面上自尊和自信心下降,精神恍惚抑郁,严重的还会导致自残自杀行为。欺凌者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成年后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旁观者是一个复杂的角色,同时也是一个无组织、临时性的群体,他们或许成为欺凌者的帮凶,或许在制止欺凌行为时发挥作用,或许因此而受到伤害。在实际的欺凌过程中,旁观者大多是参与低迷的边缘角色。据一次校园欺凌样貌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人表示亲身经历过校园欺凌,其中有1/4的人欺负过别人,而大部分人只是旁观者,并不没有去对被欺凌者伸出助人之手。[2]

弗洛伊德曾在《性学三论》中讲到一个故事:一个3岁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

文档评论(0)

177****28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爱教育,专注于教育领域创作与分享,让我们共同进步。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