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考点整理汇总0503(共23个).doc

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考点整理汇总0503(共23个).doc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23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考点

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考点概要】

主要介绍了远古到西周末年的历史。第一小节介绍了石器时代的社会情况,第二小节讲了部落时代到夏朝灭亡的过程,第三小节讲了商朝和西周的历史。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两种分期:石器时代(即原始社会),根据石器制作技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根据社会组织形式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旧石器时代

(1)两种古人类:元谋人,生活于云南元谋县;北京人,生活于黄河流域。

(2)四点特征:使用打制石器,采集渔猎,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3.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一万多处,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1)生活特征:石器打磨结合,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渐趋稳定。(使用陶器、原始农业与畜牧业、定居生活)

(2)早期文化:有仰韶文化(包含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和河姆渡文化。

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种植粟;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3)晚期文化:有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龙山文化:黑陶(蛋壳陶)。三者都出土玉器,出现祭坛和神庙。

良渚遗址,位于浙江余杭县,2019年7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母系氏族社会,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生活特征:生产力水平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按母系计算)

5.父系氏族社会,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生活特征:开始出现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文明起源的标志:文字的出现、城市的形成、金属器的使用。

二、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时代“三皇五帝”。黄帝与炎帝被共尊为华夏始祖。尧舜禹实行禅让制。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

2.国家建立禹建立夏朝,启开创世袭制。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职官,聚族而居。二里头文化可能是遗存。

三、商朝和西周

1.商朝

(1)后期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使用甲骨文,制造青铜器(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青铜礼器等)。

(2)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指王畿地区,由商王直接控制;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2.西周: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宗法制。

(1)分封制,也称“封邦建国”(或“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就是周王把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授予王族、功臣和前朝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

“封建”的不同含义:古代指分封制,如柳宗元的《封建论》就论述的是分封制;今天指封建社会,也就是我国从战国到清朝前期的社会形态。(五种社会形态之一)

(2)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度是其核心

3.商周经济:奴隶制经济发展繁荣,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基本经营方式,青铜铸造业发达。

4.中国早期国家(夏、商与西周)的特征:

(1)都是世袭王朝,都具有职官、军队、刑法等国家机器。

(2)统治中心都在黄河流域。

(3)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

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考点概要】

释题: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分立,混战不休;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各国展开变法运动;思想上,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1)背景: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间战争不断。

(2)表现:春秋时期,大国扩张势力,诸侯争霸,出现“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形成“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记忆口诀:齐桓晋文楚庄王,其余两霸要记清:阖闾勾践为一说,宋襄秦穆是二公。

“战国七雄”记忆口诀:齐秦楚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到中间。

2.华夏认同:中原各国较为先进,自称为“华夏”;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逐渐融入华夏族。

华夏族周边各族的称谓: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二、经济发展

1.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2.各国兴修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李冰主持修建,长江流域)、郑国渠(黄河流域)、芍陂(又名安丰塘,淮河流域);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史记》

郑国渠的来由,它是韩国的水利工程师郑国为秦国在关中平原上主持修建的一个水利工程。

3.战国时,货币流通广泛,涌现一批中心城市。如齐国临淄等。

三、变法运动

1.背景:

(1)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济获得重大发展。

(2)兼并战争频仍,各国要在战争中取胜,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

2.商鞅变法:

(1)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鹿哥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中小学幼儿教育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