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docxVIP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3.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折柳赠别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古典诗词中杨柳与别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种联系从何时开始建立、其内在的关联是什么,讨论颇多,但仍然不是很清晰。

杨柳与离别最早的关联,论者往往追溯至《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认为杨柳摇曳婀娜的依依之态与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交融在一起,开启了诗歌中以杨柳咏离别之先例。这一关联可从训诂角度考察。《采薇》中描述杨柳之态的“依依”有两解,一以何楷《诗经世本古义》为代表:“依依者,初抽条时,袅袅不定,如欲依倚他物也”;二以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为代表:“依依,犹殷殷;依、殷古同声。依依犹殷殷,殷亦盛也。”今人注多采用第一解,认为指的是柳条柔弱随风不定之貌,其原因一在于今天人们对于杨柳的审美主要就是其枝条低垂、随风婀娜的样子;二在于与表示惜别的成语“依依不舍”形式上有对应。但结合下句“雨雪霏霏”,“霏霏”与“依依”相对,从词性看,表杨柳状态的“依依”应和“霏霏”一样是形容词而非动词,与成语“依依不舍”之“依依”恐未必同,“依依不舍”当与“恋恋不舍”同,始见于明代小说,其“依”“恋”是动词依恋之义。从词义看,“霏霏”形容雨雪之盛,“依依”马瑞辰考释也非常可信,形容杨柳之盛,也切合《诗经》中对植物状态的惯常描述。故杨柳与离别的关联非源于其婀娜之状,亦非源于西周之时。

折柳赠别起源最可靠的说法还是源于汉代。《三辅黄图·桥》:“霸(或作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这是古人有“折柳赠别”之事的明确记载,提及这一习俗源自汉代,最初是因送客至灞桥作别时折下桥边柳枝赠送,其后这一行为扩展,渐成习俗。后世诗歌中提及灞桥折柳甚多,如唐许景先《折柳篇》:“春色东来度灞桥,青门垂柳百千条。”

折柳赠别以及由此衍生出诗词中表离别的杨柳意象,其意蕴究竟何在?学者们提到最多的有两种说法,一是“柳”与“留”谐音,因而折柳相赠有了挽留行人之意。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古代除了折柳赠别,其实还有寄柳盼归的习俗《乐府诗集》卷二十五载梁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描写的是远行者折杨柳枝,可见非挽留之意,而是离情难舍。二是认为与柳树的生命力有关,柳树易栽种,随插随活,故用以祝愿行人适应他乡生活。清褚人获《坚瓠广集》卷四:“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事实上,古人赠别时,并非“必于柳”,亦可赠他物,比如在唐诗中也可见赠松枝者,如戴叔伦《妻亡后别妻弟》:“杨柳青青满路垂,赠行惟折古松枝。”亦可见赠桂枝者,李白《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会稽》:“何以折相赠?白花青桂枝。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且除了远行送别,其他情境之下也有折柳之说,如诗中也将女子喻为“柳”,将男子追逐爱恋她叫作“攀折”。韩翃《章台柳》:“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白居易《忆江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这些语境下并非利用柳树的生命力来表达祝福意蕴。这两种说法还有一个共同的弱点,虽然论者提及颇多,但查古代文献,却少见痕迹,没有明证,所以难以采信。

唐代诗人雍陶为官简州阳安时,曾因折柳送别事而改桥名为“折柳”,一时传为佳话,五代何光远《鉴诫录》等文献都有记载。按该事,则“折柳”意味着“情未尽”。柳与“情”似乎关联密切。考察唐宋诗词的情况,可以发现人们言及“柳”,更多其实是取意于它的枝条和叶子的“青”,从而谐“情”之音。柳树是北方常见的、发芽最早而落叶最晚的树种之一,柳枝青翠时间最长,适合寄情之需,诗歌中有明证说明人们借柳之“青”传达情意。刘禹锡《纥那曲词》:“杨柳郁青青,竹疑无限情。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写离情别恨之诗,提到的都是杨柳之“青”,利用柳色来寄托别“情”。

借柳色之“青”来寄寓其“情”,也就解释了“柳”可用来寄寓别情之外的其他感情。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出现了“青青”,出现了“晴”,其意都指向了“情”,此“情”为男女爱情。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寄寓的是朋友之情。

借柳色之“青”来寄寓其“情”,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可以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教育教学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人位于省会城市,中学高级教师,教龄21年,擅长教育教学类相关知识与技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