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docx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

参考教材: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强子同主编石油大学出版社,1998

提纲

■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表征方法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

■碳酸盐岩储层的形成与演化

■不同成因类型碳酸盐岩储层分布规律

一、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储层地质学的一般概念

■储层地质学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作用

■储层地质学发展前景

1.储层地质学概念

储层地质学是研究油气储集岩(ReservoirRock)的一门学科,它是从石油地质学和开发地质学独立出来的一门学科,它与岩石学、地球化学、测井地质学和地震地层学、和石油地质学和开发地质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储层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储集岩的成因(形成的条件—沉积环境)和它的物性特征(孔隙度、渗透率、流体饱和度、油气比及油水界面),储层的形成、发展和演化,有效储层的形成和空间上的散布、形状和大小,控制储层特征的大体因素,和解决储层中某些地质问题所要利用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地震和测井的方式。

2.储层研究的本质

储层研究的本质就是通过精细的地质熟悉探访合乎客观实际的统计方式,从而在杂乱无序的数据中寻觅某种规律,并利用各类数学方式表述储渗体的时空散布规律。

3.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作用

石油聚集在储层中,油气勘探的目的层就是储层。因此储层地质学的研究在整个油气勘探开发中都是相当重要的,从第一口成功的探井到三次采油的各个阶段都具有重要意义。世界上有很多由于对储层地质学的重视不够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实例。石油地质工作者和开发工程师若不注意储层地质资料,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从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相反,深切研究储层,将为油气田带来庞大的经济效益。

4.发展前景

一些国家和地域上世纪50年代以前发现的老油田,由于勘探阶段对油气储层研究不够,遗留下许多储层地质方面的重大问题尚未解决;

上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现代沉积研究风起云涌,这些研究功效把沉积岩石学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碳酸盐岩的“结构—成因”分类,和这些分类的成因解释,把砂岩和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的沉积学方面的熟悉加深了,从而提高了对储层沉积学的研究水平。

实践表明,有些沉积岩体在岩性转变不大时孔隙度和渗透率却有很大不同,这使得咱们在研究储层沉积学的同时还必需研究储层的成岩作用和它们对储层孔隙性和渗透率的影响。

国内外对碳酸盐岩储层的评价与预测多停留在定性-半定量的水平。

常常利用的方式:即地质预测法、地球物理法和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计算法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①碳酸盐岩储层一般具有多样的储集空间类型和复杂的微观孔喉结构,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是造成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解释模型难以成立的主要原因

②成岩作用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改造意义难以定量描述,如溶蚀量的准确界定、白云岩的形成机理和预测模型的厘定等

③碳酸盐岩储层中广为散布的微孔隙的定量研究目前尚处于朦胧阶段,如白云石晶间微孔隙的成因、散布模式及其对油气水散布的影响仍不清楚

④裂痕静态描述与储层流体的动态演化的结合仍不够紧密

二、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简介

二、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环境简介

1.推荐模式:台地边缘礁滩和台内凹陷塔克模式

2.沉积环境与储层

各类环境中沉积的碳酸盐岩都有可能由于沉积的和成岩的影响而成为储集岩,但不同环境中的的碳酸盐岩成为储集岩的潜力却不相同,储层的孔隙特征也不一样。

碳酸盐沉积环境模式

A.近滨

在滨岸平原边缘,灰砂常形成沿滨线展布的海滩,在向陆方向形成以藻结壳纹层为特征的潮上泥坪,在干热气候条件下发育萨布哈,泥坪碳酸盐岩与薄层蒸发岩伴生。储层几何形态在滨线中应是似带状,但进积可以产生似席状。沉积物粒度中到细,粒间孔为主,常发生白云石化而发育微型溶孔和细小晶间孔。白云化或破裂的藻席纹层或滨线砂质沉积常形成良好的储层。

B.台地内部

沉积物一般是低能灰泥,可发育小型点礁和灰砂浅滩。与点礁和浅滩有关的储层以彼此叠置、不持续、局部发育为特征。开阔台地沉积颗粒大小转变很大,储层几何形态为似席状,可发育小到大的溶孔,但以粒间和晶间孔为主。储层成层性较好,垂向上储层间连通性较差,水平渗透率局部可以提高。

C.台地边缘

以高能、搅动环境沉积的生物碎屑或砂屑、鲕粒组成的浅滩为特征。台地边缘很陡时,常发育由造架生物和结壳生物构造的障壁礁,特别在台地迎风侧。沉积物粒度粗到中粒,因高能环境中细粒物质被淘洗掉。储层为条带状,通常较厚,溶孔、粒内、粒间孔隙发育。若发生白云石化,则多形成由大溶孔和粗到中晶间孔组成的孔隙系统。储集岩成层性较差,但垂直和水平渗透率都可以很好。

D.台地斜坡和礁前(前斜坡)

沉积

文档评论(0)

183****60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