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课件)+高二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VIP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课件)+高二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了解王羲之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

2.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了解本文景情相生、情理相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的生死观,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代表作品有:

楷书《乐毅论》《黄庭经》

草书《十七帖》

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

《丧乱帖》

行楷书《兰亭集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已节),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参加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首。之后王羲之将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字词正音;文言知识;名词作动词:

一觞一咏(觞,意为“喝酒”)

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齐,意为“相同看待”)

;(2)古今异义词

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指判断动词“是”)

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信可乐也(信,古义:指确定|今义:指书信)

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今义:指数次,从次)

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

;;;;一种文体;;1.朗读全文;段落一:;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段落二:;段落三:;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段落四:;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通读文本,概括内容;课堂总结;情境导入;;让王羲之“信可乐也”的原因是什么?;修禊事也;从文本中的“禊事”“毕”“咸”,可见这不是一次普通聚会,是借助于禊事的名义聚合,消灾祈福,是一次敬重生命的典礼。

这样的活动暗含了人们对生命的珍视与眷恋。这些忘情而任性的快乐,是对健康快乐的生命的一种赏赐.

所以,乐之由的根源——以生为乐。

;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

——宗白华《美学散步》;“自然”可见心见性,在晋以后,山水成了中国文人精神之所在,成了理想之所在。山水于晋人有特殊的意义。;;作者在自然山水间发现了生命的欢愉,为什么情感却突然由“乐”转“痛”?;时代背景;“悟言一室”如盛行清谈、喝酒、嗑药——嗑五石散。“放浪形骸”乃如率性而任诞,典型如阮籍拒做司马氏的女婿而大醉三个月,刘伶纵酒等。

;苏轼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王羲之在俯仰宇宙万物间,所产生的痛,也是在宇宙永恒与人生有尽的参照中产生,那就是人类无法逃脱的命运——生命必将结束,而死亡必然降临。不管是“悟言一室之内”倾吐怀抱的静者,还是“放浪形骸之外”不拘形迹的躁者,落到最后所有人的生命体验却是惊人的一致——以死为痛。

;;1.对于生的眷念和死的痛苦,使王羲之借古人言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死生亦大矣!那么,作者持有怎样的生死观呢?你怎么评价王羲之的生死观?

;①王羲之对生死的认识是非常清晰而清醒的。生死不可齐一,重实际,反虚无。生死有别是无可回避的真实。;2.既然是积极地肯定生命的价值,王羲之的悲从何来?;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李泽厚

;课堂总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文档评论(0)

xftxxy50891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我是一个从事多年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4月24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