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反思.docx

《孔乙己》教学反思.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孔乙己》教学反思

初三下学期时间紧,任务重。既要讲新课,又要落实复习任务。如何处理教材课文教学与中考复习任务之间的时间问题,是摆在我们初三老师面前的难题。我以九下第二单元小说单元的教学为例,尝试以“活用教材,融合教学”的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并在5月17日在B2班上了公开课,听课老师有练小凤、黄焯莹、何洁明等老师。

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一篇课文可以教的内容很多,《孔乙己》一文内涵丰富,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情节、分析环境描写、分析中心思想……细细讲来,三节课可能都不够用。怎么办呢?思来想去,我借鉴了王丽萍老师《小说人物形象分析锦囊——中考小说人物专题复习》的构思,借用《孔乙己》一文为抓手,利用这节课复习小说阅读的重要知识点: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人物形象我有办法》。这样做的理由是:小说本身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核心是塑造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了解人物情感世界,深入人物精神家园,从而透彻了解人物思想性格,更有助于理清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内容,对于作品主题的理解更是有直接的帮助,对于了解写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现实意义也必然会有密切关系。

二、借用教材,分析策略

中等层次的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一般抓住人物描写的方法: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较少注意到除此之外的其他策略。我聚焦在《孔乙己》一文的人物形象分析,制作策略分析表格为学生学习支架,帮助他们整理更有效的人物形象分析策略。

学生通过阅读全文,并重点探究以上问题,总结归纳出相应的人物形象分析策略:抓神态语言;抓文中标点;抓文中矛盾处;抓作者评论的句子;抓对比处;抓环境描写;抓反复之处;抓人物身份;抓侧面描写;抓突出点;依作者创作背景(写作习惯)

三、策略运用,能力养成

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运用以上人物形象分析策略,以自主命题的方式,分析《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从学生作业反馈情况看,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策略理解得不错。以下是部分学生的命题:

1.作者为什么用变色龙来形容奥楚蔑洛夫?(依写作特点)

2.作者反复写奥楚蔑洛夫穿、脱大衣的细节有什么作用?(抓反复之处)

3.文中开篇写“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有什么作用?(抓环境描写)

4.文中赫留金为什么要提到他的兄弟是宪兵?(抓细节)

5.奥楚蔑洛夫对狗的称呼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抓对比处)

6.你认为赫留金是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吗?(抓侧面描写)

7.奥楚蔑洛夫为什么老问“这是谁家的狗?”(抓特殊的语言描写)

8.奥楚蔑洛夫的语言中有较多的省略号,这有什么作用?(抓标点符号)

……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学有所得,能否学以致用。

第三个环节是学生运用评价量表进行自我评价和同桌互评。

四、实战检验,能力提升

教学的第四环节,是让学生阅读《主角》一文,完成相关题目,并再次运用阅读策略,以自主命题的方式分析谭四形象,并借此分析小说主旨。

这个环节没有发现学生特别优秀的的命题。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集中围绕“谭四一生都没有成为主角,题目为什么是‘主角’?”这个点来命题,大同小异。

我想主要原因是我选择的文本本身的原因。不怪学生。

五、思考

1.这节课是否导致学生对《孔乙己》和《变色龙》两文的阅读变得琐碎?

其实在设计之初,就一直担心这个问题。总觉得这样的设计好像是在借用教材,融合中考复习教学,但实际却把两个很优秀的的文本割裂成一个个琐碎的问题。当然,对于中考人物形象分析策略的归纳这个知识点来讲,多少还是有用的。从学生运用策略进行阅读《变色龙》和命题的情况来看,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2.如何避免这样的融合教学变得琐碎呢?

在写这篇反思的此刻,我突然想到“学科大概念”这个词。如果我用小说创作需要有典型的环境,典型的人物形象中“典型”这个学科大概念(如果算大概念的话),把问题融合起来,那么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是不是就不会那么琐碎,就变得更有深度了呢?比如对“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的理解,像现在,没有情境,没有大概念的引领,学生只能理解到这是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通过肖像描写,穿长衫,看出他读过书,算个文人;他站着喝酒这个动作看出他不是一个有钱有势的人,他的社会地位与短衣帮很类似。但是如果我们抓住典型环境及人物典型的动作等一并解读这句话,学生是不是可以更深刻地解读出,在鲁镇这个大环境中,孔乙己拼了命都不脱去他的长衫,是不是因为他内心的清高、骄傲与尊严,他即便地位低下,站着喝酒,依然要穿上他的长衫。这与他拼命否

文档评论(0)

152****7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