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石壕吏》说课稿.docx

统编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石壕吏》说课稿.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统编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石壕吏》说课稿

【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

首先让我们关注新课标,新课标要求初中学段的学生在阅读诗歌时通过朗读、概括、讲述,把握主要内容;理解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情感、主题。

明确课标要求后,我们需要走进教材。《石壕吏》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唐诗三首》的其中一首,本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体会古人的人生感悟。因此,本节课将遵照单元要求,依照文体特征,以“诵读”串联整个课堂,最好达成当堂背诵的效果。本课的预习指导提出,学生应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注释,并尽量依靠自己初步理解诗意。

分析完教材,我们还需要兼顾考试要求与具体学情。根据广东省中考题目设置,古诗词考查方式以上下句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为主,故需要学生尽可能高效地背诵默写,理解诗意,体会情感。结合八年级学生学情来看,他们接触古体诗较少,理解叙事诗有一定难度,需重视对古诗的深入理解。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几点依据,本节课设置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以“我”的视角概括见闻,感知诗文大意,熟读成诵。

2.探寻诗文中的留白之处,解密情感。(重点)

3.分析诗人心中矛盾,感悟诗圣“苦”心。(难点)

【教学活动】

为了落实这三个目标,这节课展开三个教学活动:说“我”的见闻,把握诗意;补诗中留白,解密情感;析诗人矛盾,读懂“圣心”。

第一个活动:说见闻。这个活动主要想破除学生对诗文本身的陌生感。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讲“我”的见闻。代换到杜甫的视角,通过谈“我看到了……”“我听到了……”来梳理诗文大意。如:我看到了有一个小吏晚上在村里抓壮丁;我看到了有一个老头翻墙逃跑了;我听到了一个老妇人在向小吏哭诉;我听到天色晚了后好像有人在小声哭泣……

接下来我会向学生提问,选择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老妇致词的内容的话,你会选择哪一个。根据预设,学生能很快抓住“妇啼一何苦”中的“苦”字,然后我会继续追问,老妇“苦”在哪里。这一环节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苦”的内容。即苦在老年丧子;苦在家中贫困;苦在体衰应役。概括后再读,读出老妇的悲苦、无奈,并立刻背诵“致词”内容。

结合说“我”的见闻这一环节前、中、后的反复朗读、背诵,基本能达成第一个教学目标——以“我”的视角概括见闻,感知诗文大意,熟读成诵。

第二个活动:补留白。这首诗中存在不少留白。留白一:这无尽悲苦是老妇主动一口气说完的吗?如果不是,诗人隐去了什么?此处设置的环节便是,根据老妇的回答补全对话,体会作者藏问于答的巧思。在补全对话后,由女生扮演老妇,男生扮演石壕吏,引导学生以“怒”的语调发问,“苦”的语气回答。发现石壕吏是一个嚣张跋扈、蛮横无理、咄咄逼人的形象。此时就引到了第二处留白上——如此蛮横无理、咄咄逼人的石壕吏为何最终同意了老妇的请求?在决定带走老妇的过程中,他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此处设置的教学活动是补写石壕吏此刻的心理活动。学生分享补写内容后,我会进行点评总结:石壕吏也是动乱时代下一个无可奈何的小角色,仍有悲悯之心,有着自己的挣扎与矛盾,并非自愿“捉人”,自有其苦。

此处通过补白石壕吏与老妇的对话、补写石壕吏的心理活动,探究小官吏在大时代下的不得已,有助于达成第二个教学目标——探寻诗文中的留白之处,解密情感。

第三个活动:析矛盾。读懂石壕吏所为的不得已和苦处后,我们发现,诗中还有一个令人生疑的地方,那就是有一个人物从头到尾都在,却始终沉默不语——“我”。此处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分享观点,“有吏夜捉人”的这一夜,被视为“圣人”的杜甫为何坐视不管,旁观悲剧的发生?学生分享看法后,我会做总结——作为朝廷命官,本应斥责老翁的“逃役”,否则何以出兵平定叛军。同时,心怀百姓的杜甫也应该及时制止小吏“捉人”,否则民不聊生何以谈国家,以此让学生关注到诗人身上的矛盾。

一边是山河破碎,国难当头;一边是百姓受苦,家破人亡。杜甫在这样的矛盾中撕裂、挣扎,何尝不苦?

面对这样的人间疾苦,杜甫选择提笔记录,以诗言志,化悲愤为诗篇,记录时代风云变幻,这也正是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正是在这样深刻的忧国与爱民的矛盾痛苦中,铸就了一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圣的形象。至此达成第三个教学目标——通过探究杜甫的旁观者身份,感悟诗圣“苦”心。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历史,这样的同情、控诉、悲愤和矛盾,值得我们记住,值得我们反复回顾。因此,最后再诵读一遍,让能背诵的同学尝试背诵,结束课堂。

以上是我全部的教学设计,接下来我选择其中一个环节进行现场讲解。

【讲解重点问题】

刚刚我们一起分析出了“老妇前致词”中的三重苦。大家再想想,这无尽的悲苦是老妇主动一口气说完的吗?

我听到有同学说是,有同学说不是,那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为你的观点补充依据,看看谁的想法更有道理。

文档评论(0)

152****7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